新華網:瓊臺合作共譜發展新篇章
新華社海口7月30日電(記者冀澤、代超)“臺灣可以種植的,海南也一定能種。”懷著這種信念,來自臺灣屏東的黃益豐帶著160株臺灣“黑金剛”蓮霧和種植技術義無反顧地來到海口發展,至今已19個年頭。
地緣相親、氣候環境相近是瓊臺交流合作的傳統優勢。今年4月,中央支援海南建設自由貿易區,逐步探索、穩步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瓊臺兩地合作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
26日至30日,“海峽兩岸記者特區行”聯合採訪團深入海南採訪,實地感受海南與臺灣合作的成果和前景。
升級:傳統優勢産業合作
一走進蓮霧園,黃益豐立馬雙手捧起多年精心培育出的心血——表皮鮮紅、果實飽滿的“中國紅”蓮霧,展示給到訪的兩岸記者。
黃益豐的家鄉屏東是臺灣蓮霧的重要産區,他初到海南時引進的“黑金剛”也是當地頗受歡迎的品種。但是“黑金剛”容易裂果,時間一久就易腐敗,面對大陸廣闊的市場,這一品種無法滿足長途運輸的需要。
為此,黃益豐又引入馬來西亞、印尼等地蓮霧品種,進行混種配對試驗試種,最終研發出甘甜可口、不易腐敗的蓮霧品種“中國紅”。在這過程中,他種植的蓮霧也逐漸受到大陸市場認可。如今,黃益豐的蓮霧園佔地1700畝,栽種近5萬株蓮霧樹,每畝地的産值已達6至8萬元人民幣。
“蓮霧現在是海南一張靚麗的名片。”被稱為“蓮霧大王”的黃益豐説,蓮霧暢銷大陸也帶動了臺灣蓮霧的銷售,讓臺灣蓮霧種植戶受益,企業目前正在打造蓮霧集散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海南建省辦特區30年以來,共引進臺資農業企業600多家、臺灣優良品種80多類500多項。
今年6月底,海峽兩岸(海南)農業合作服務示範中心在海南省瓊山區成立,瓊臺農業合作探索正在向市場行銷、深加工、休閒觀光等方向轉型升級。
深化:經濟文化交流契合
聽一曲苗捏,賞一支舂米舞,用黎族語言“波隆(你好)”打聲招呼——位於保亭縣檳榔谷中活態傳承的黎族傳統文化給到訪的兩岸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副總經理陳國東介紹説,此地一直是黎族、苗族聚居區,早年以農業為生的居民收入微薄,連溫飽都困難。二十年前,窮則思變的當地人建起了旅遊區。
近年來,當地百姓依靠流轉土地,在景區中從事經營或服務工作,種植檳榔、椰子、橡膠等作物,每人平均年收入已超過三萬元人民幣,絕大多數村民已實現小康。
“現在景區內工作的大多都是當地居民,從十七八歲的姑娘小夥到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婆都願意在這裡快樂工作。”陳國東説。
臺灣《旺報》副總編輯宋秉忠在採訪後認為,檳榔谷保留了當地少數民族村落特色,又吸納居民在地就業,實現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海南旅遊景區眾多而設計各具特色,體現著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創新和思考。
陳國東説,每到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和“七夕嬉水節”,作為活動主要舉辦地和“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基地”的檳榔谷,都會吸引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共赴盛會。
2017年,臺灣入境海南遊客達16.68萬人次,連續五年成為海南第一大入境旅遊客源地。海南近年先後開通了瓊臺直航航線。海南航空和臺灣中華航空、長榮航空等均設有海口、三亞至臺北、高雄以及海口至臺中的直航航線。
共用:改革發展紅利機遇
73歲的周義明教授精神矍鑠,對於他領銜的深海極端環境模擬研究實驗室如數家珍。
從小生活在臺灣,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發展三十年,醉心科研的周義明在2013年毅然辭掉美國待遇優厚的教職來到位於三亞的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吸引他的,是“大陸對科研的大力投入和重視以及三亞進行深海試驗的便利條件”。
現在邊開展實驗邊培養學生的周義明建議臺青“登陸”發展。“大陸最近出臺‘31條惠臺措施’,臺灣青年應抓住機遇,利用大陸平臺資源,增長見識、發展成才。特別是從事科研工作的青年應該將眼光放長遠,積極探索外太空和深海,為全人類的科學事業做貢獻。”他説。
截至目前,在海南累計註冊臺資企業達1800多家,涉及農業種植、水産養殖、資訊産業、旅遊餐飲等多個領域。
海南省省長沈曉明説,海南熱情歡迎臺灣同胞參與海南建設,希望臺灣同胞從海南全面深化改革中受益。他表示,目前,海南正研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臺商臺胞參與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