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支付大戰”硝煙瀰漫

2018-05-04 15:2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全球移動支付市場規模2019年預計將突破1萬億美元。在巨大商機面前,各方都摩拳擦掌。具體到臺灣,自從去年蘋果、三星和谷歌3大手機支付系統登臺以來,移動支付議題越來越夯。

  事實上,在臺灣移動支付工具尚未問世之前,大陸兩大移動支付巨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便先後登島,引發不小反響。如今島內有多達6家移動支付機構,加上來自境外的連我支付(LINE Pay)加入戰局,臺灣市場正掀起一波“支付大戰”!

  八仙過海 奮勇爭先 

  根據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統計,其中,臺灣移動支付專營共有6家,包含國際連、智付寶、歐付寶、橘子支、臺灣 Pay以及街口支付,由銀行兼營的電子支付則有25家。

  算上來自境外和大陸的競爭,僧多粥少,“支付大戰”一觸即發。今年農曆年節期間,臺灣移動支付平臺上異常熱鬧。為了搶奪市佔率,歐付寶、臺灣Pay等支付業者,不約而同以搶紅包來吸引消費者目光。

  社交媒體連我則挾社群優勢創建LINE Pay,未來更將與臺灣一卡通合作,推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小額付費、帳單付費,甚至匯款轉賬服務,為支付界投下震撼彈。臺灣大車隊4月起全面提供LINE Pay支付功能。車隊整合行銷處協理王嘉慶表示,7年前至今,全臺已累積3000萬筆非現金付款方式搭臺灣大車隊計程車,從去年7月以來,更從13%提升至20%。

  2015年才成立的街口支付,一推出就瘋狂撒錢圈地,一舉打響品牌知名度,至今所累積的APP下載量達100萬次,而每月交易量自1.9萬筆暴增至今年2月的320萬筆。其掌門人胡亦嘉毫不諱言,就是要“劍指臺灣行動支付龍頭”。

  形成共識 迎頭追趕 

  大陸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盛行,成為全球“無現金社會”的領頭羊,讓臺灣很眼熱。臺北市長柯文哲先前參訪上海,體驗無現金消費環境後,一再表達很深的焦慮感。

  問題是,臺灣能否迎頭趕上?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宣示,將建立友善的移動支付環境,期望2025年移動支付普及率提高至九成。柯文哲的憂慮以及賴清德的樂觀,凸顯臺灣社會對移動支付的複雜情緒。但無論如何,共識已經形成。

  “在臺灣,大家都説用現金交易就很方便,但我覺得趨勢已經顯示,未來一定是往行動支付走。”胡亦嘉2006年前往大陸昆山經商,跟阿里巴巴、京東商城打交道。

  在大陸經商的那幾年,胡亦嘉觀察到,支付寶等移動支付發展太快、太方便,他們手機跟銀行賬戶端綁一起,買東西直接扣款,省去跨行手續費的問題。“反觀臺灣,大家太習慣用信用卡,但信用卡不能轉賬、規範也多,這樣金流下不來,自然沒辦法像對岸行動支付發展得那麼順,不過,這就是臺灣有發展性的地方。”

  於是胡亦嘉毅然回臺,加入移動支付“戰火”中。按照胡亦嘉的規劃,街口支付將朝支付寶模式走,以APP把叫車、送餐、繳水電及停車費等服務納入其中,緊扣民眾生活需求。

  傾力支援 欲速不達 

  臺當局對移動支付的態度,也有一個比較大的轉變過程。在防弊重於興利思維影響下,臺灣第一部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直到2015年5月才“千呼萬喚始出來”。其後監管部門進一步簡化了流程為産業鬆綁,境外支付機構獲得準入,各類移動支付工具紛紛問世。

  由於一開始就落後大陸等島外社會,當局有關部門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相關政策支援一下子就多起來。比如“金管會”宣佈自4月中下旬起,開放民眾可以用街口支付等電子支付賬戶,購買島內貨幣型基金,出招打造“臺版餘額寶”。

  “金管會”還制定了“電子化支付五年倍增計劃”,而臺8家公股銀行為響應政策,近來積極推廣臺灣Pay。臺灣Pay是當局著力打造的臺灣本土品牌,但成績始終不如預期,甚至被譏“遭Apple等3大Pay打趴”。心急之下,有關部門就為其開小灶。銀行業者透露,去年繳納地價稅時,“財政部”就首度要求公股銀行每家臺灣Pay繳納筆數需達1.25萬筆,但僅4家達標。今年4月繳納牌照稅,目標加倍至2.5萬筆,公股銀行為此給員工訂下績效指標。但有民代爆料,彰化銀行的行員為達標,收取客戶的牌照稅款項後,再用自己開通的臺灣Pay私下代繳,比例高達六成。

  如此離政策初衷相差甚遠。臺灣拍付國際諮詢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韓昆舉指出,光是改變用戶消費習慣,形成比較成熟的移動支付環境就至少需要5年。欲速則不達,尊重商業發展規律很重要。

  願景明確 考量更深 

  最近幾年,臺當局對移動支付越來越重視,年年以“行動支付元年”炒熱議題。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最新又喊出“2018行動支付元年”的口號,要力拼2020年移動支付普及率達六成、2025年達九成,實現“無現金社會”。

  臺當局之所以著急短期內改變臺灣消費者的支付習慣,積極扶持本土品牌,還有更深的考量。如果本地的支付服務品牌勝出,可以確保臺灣在移動支付金融體系的自主權。在手機新經濟的全球浪潮下,如果臺灣不能自己發展出這一“新興産業”,由島外支付品牌主導島內市場,未來臺灣人日常生活的小額支付行為,還有牽連甚廣的跨境電商規模,可能會被“整碗捧去”。

  再説,移動支付背後是更大的數字金融産業市場。從ICO、區塊鏈到P2P都成了最夯趨勢,對臺灣的誘惑不小。臺灣KNOWING新聞總編輯楊方儒認為,如果臺灣以數字金融産業市場的“搶頭香”開放來吸引人才資金,再跨境去賺別地的錢,就能進一步拉抬臺灣就業率與GDP。這一波新興金融體系的崛起,對臺灣是挑戰更是機會。抓到的話,臺灣就能為過去失敗的“亞太金融中心”政策雪恥。

  臺灣上上下下以島外包括大陸業界為榜樣,奮起直追的心態一覽無遺。問題是如今大陸金融創新已經走在臺灣前面,要奮起直追已經很不容易,再彎道超車似乎更是難上加難。但願提出明確願景的主政者勿食言而肥,除了口頭上的別樣“務實”,在發展金融産業方面也是務實且有方的。(記者 任成琦)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