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會讓我們失去工作嗎?——怎麼辦
正如上一篇文章《人工智慧會讓我們失去工作嗎?——怎麼看》所探討的,歷史上機器對就業的總體影響是積極的,現階段人工智慧發展剛起步,創造的就業在不斷增長,機器換人還在穩步推進,對就業的影響沒有預想的那麼嚴重。未來人工智慧發展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也可能對某些領域的就業帶來衝擊。如何適應人工智慧發展趨勢,牢牢抓住新的機遇,迎接可能到來的挑戰,是值得每個人認真思考的問題。那麼,人工智慧會對經濟、社會帶來哪些變化?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在與機器PK的過程中,需要學習什麼知識,了解什麼技能,具備什麼素質,才能處變不驚、贏得先機?
時代變革,制勝有道
作為新興技術,人工智慧會不斷催生出新的智慧産品和服務,提高生産力水準,使工業、農業、物流、金融等傳統行業變得更加智慧,形成更高效、更綠色的智慧經濟形態。人工智慧在教育、醫療、養老、交通、安保、司法等領域廣泛應用,將為我們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大幅提高公共服務水準,打造更美好的智慧社會。
新技術發展勢頭無法抵擋,智慧時代越走越近,技術加速更新對我們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麥肯錫預計,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到2030年中國約有1億的人口面臨職業轉換,約佔當時就業人口的13%。未來很多人也許都會面對職業重新規劃的問題,這確實關係到每個人切身利益。在智慧時代,要想處變不驚、贏得先機,至少應該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
多元化知識結構是基本要求。人工智慧是一門融合了數學、物理、軟體、電腦、腦科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等多種學科的新興學科。為適應人工智慧發展需求,我們需要學習較為系統的STEM學科體系。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這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縮寫,包括具備紮實的科學常識(S)來總結事物發展的規律,運用規律來研發新的技術(T),依靠深厚的數學功底(M)將問題轉化為演算法模型,並且通過工程設計(E)形成新的産品。
數字化新技能是重要條件。有了自動化裝備、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人們不再需要承擔繁重、枯燥的勞動,但需要面對更加複雜的工藝流程,同時要管理多種精密的機器。這要求我們要在強化既有的專業技能基礎上,掌握軟體和系統操作、機器編程、運維、人機交互、大數據分析等新的數字化技能,同時還要有較強的崗位適應性,既適應當前崗位又滿足未來轉崗需求。
創造力實踐力是必備素質。人工智慧可以有條不紊地解決問題,但是與機器相比,人類的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富有想像力、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能夠主動適應環境變化,不斷學習和完善自己,做出有價值的決策。我們應該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提高創造力、思辨力、實踐力和協作力,依靠這些特有的能力與機器賽跑,並立於不敗之地。
千金易得 人才難求
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深入,企業搶人大戰硝煙瀰漫。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17年,我國人工智慧核心技術職位平均公開月薪在1.85-3.26萬元之間,最高達8 -萬元。在一線城市,一個能力素質一般,但只要是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年薪甚至炒到了30~40萬。為了破解人才難題,一些企業還把目光投向了國外。人工智慧從業門檻較高,從技術方向和專業領域看,大致需要三類人才:
一是從事基礎論研究的創新型領軍人才。其人才需求多來自科研院所、有實力的人工智慧科技企業、網際網路企業和高校等。多從事大數據智慧、跨媒體感知計算、高級機器學習、類腦計算、自主無人系統、智慧晶片和系統、自然語言處理等“高、大、上”的基礎前沿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不僅需要非常堅實的數學、物理、腦科學、軟體、演算法等基礎知識,而且對創新能力和科研攻關能力要求非常高。
二是具有專業背景的複合型技術人才。其人才需求多來自科技企業、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網際網路企業以及自動化程度較好的傳統企業。具體包括演算法工程師、平臺開發人員、大數據分析師、新産品開發人員等。其中演算法工程師需求最為迫切,據智聯招聘數據,2017年前三個季度需求環比分別增長60%、36%和43%。尤其那些既掌握人工智慧技術,具有演算法研究和大數據分析能力,又了解自動化、資訊通信技術,熟悉製造業、醫療、交通等行業需求,能夠將技術轉化為實際産品和服務的人才最受歡迎。
三是技藝精湛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其人才需求多來自系統整合服務企業、高端裝備製造企業、傳統製造、物流企業等,主要包括機器人應用編程、操作與調試、機器視覺、系統整合等各領域的工程師。這類人才需要了解機器編程應用、自動化控制等知識,能夠從事機器運作、調試、操作、維護等各種工作。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智慧製造相關的人才普遍缺乏,預計到2025年,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産業缺口高達450萬。
積極行動 決勝未來
人工智慧發展能夠創造就業,也可能帶來失業。而且,未來就業和失業之間的“補償”過程絕非自動、及時且沒有痛苦的。凡事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我們需要提前謀劃、積極行動,為迎接變革做好準備。
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要了解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理智的看待人工智慧及其影響,不要心存畏懼,更不要輕信傳言,要在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有冷靜的判斷力和充分的前瞻意識。
對學生來説,要做好職業規劃,如果希望在人工智慧方面有所發展,需要學好數學、自然科學、電腦、軟體、自動化等相關課程,打好專業基礎,還要重視參與企業實踐,提高動手能力。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從事人工智慧相關工作,但不論學習什麼專業,都應該掌握電腦操作、數據分析以及一些演算法、編程等技能。同時,應多了解一些跨領域的專業知識,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對在職的人來説,哪怕從事的是金融、證券、醫療、媒體等職業,未來也並非高枕無憂,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不斷地提高專業技能水準。如果有條件的人想轉換到人工智慧相關職業,可以線上學習,也可以通過培訓機構,掌握一些新知識和新技能。
對於那些已經受到影響的人,要抓住時機參加各種學習和培訓,從普工向高技能技工轉型。尤其是對一些年齡偏大、學歷不高、低技能或無技能的人來説,需要克服畏難情緒,積極參加再就業培訓,勇於嘗試新職業。事實上,一些職業如園藝工、維修工、護理人員、美發師等,受自動化影響的程度比某些“白領職業”還要低。同時,國家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電子商務、零工經濟、共用經濟為代表的新型創業就業方式,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渠道,如網商、微店、眾包兼職等。
對於政府來説,應對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多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完善在職培訓和再就業培訓體系,提升勞動者技能和素質,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同時要織密社會保障網,完善最低收入保障、基本醫療、養老、帶薪休假等制度。
人工智慧發展是必然趨勢,對此既不能因噎廢食、停滯不前、輕易言敗,也不能盲目樂觀、高枕無憂、無所事事,因為新的機會不會落到那些毫無準備的人的頭上。我們需要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學習、不斷學習,掌握機器不擅長的新技能,以人類特有的創造力、理解力和愛去迎戰機器。面對未來,你做好準備了嗎?
作者簡介
杜娟,現就職于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
聯繫方式:dujuan@caict.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