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 通訊:從荒蕪到繁榮——“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建設者
新華社記者
古代絲綢之路,始於中國,連接亞非歐,古道上印滿了層層疊疊往來商賈的足跡。而今,“一帶一路”肩負起全新的使命。沿著歷史的軌跡,一群來自中國的建設者用精巧的匠心和純熟的匠藝留下了一個個為世界交口稱讚的中國故事。
精深匠藝讓天塹變通途
在非洲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阿爾及利亞,一條尚未竣工的高速公路從南向北深入,即將連接起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間的綿綿千里。而在非洲大陸北部,阿特拉斯山脈橫貫東西,成為南北高速公路要穿越的一道天塹。
公路橫跨山脈的這一段叫希法段,目前由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阿爾及利亞分公司負責修建。“90後”楊洋是公司的一名測量員,雖然年齡不大,卻足以稱得上是該項目的“元老”。
2013年,楊洋就進入南北高速公路施工地。希法段地勢險要、地貌複雜,是當地人公認的阿爾及利亞目前在建基礎設施中難度最大的項目。工程剛開始時,施工隊沒有營地,沒有完善的儀器,楊洋帶著小分隊每天穿行在峽谷深處,進行精確測量工作。
山裏的夜晚寂靜而漫長。為了簡化工作程式,提高測量效率,楊洋在夜裏自己編寫參數程式,製作電子錶格。一盞孤燈,一張書桌,一個計算器,一台小電腦,楊洋就這樣在空闊的山地中給自己建了一方小天地。
匠藝精深,方能破險除難。2016年12月,希法段的重點工程T2隧道成功貫通,成為該國最長的公路隧道。一頭是浩瀚的大海,一頭是廣袤的沙漠,楊洋和一批像他一樣精益求精、攻堅克難的中國建設者,為阿爾及利亞連接南北交通的大動脈烙上了“中國印”。
“黑暗中的蠟燭”照亮千家萬戶
挖掘機的聲音從非洲大陸的北部傳到西部。在幾內亞西南邊的孔庫雷河上,另一個有著“中國血統”的工程——凱樂塔水電站,在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員工們3年的辛勤建設下,已于2015年正式投入運營。
對凱樂塔水利樞紐工程項目綜合事務部的王曉溢來説,3年來的每一天都是與高溫較量的一場硬仗。全年酷暑的幾內亞,一年有“4個夏天”,施工隊的日常工作繁雜而精細:澆制、組塔立桿、架線……所有人都頂著高溫完成這些高強度工作。“穿著工作服,戴著安全帽,一天下來全身沒有一塊地方是幹的。”
一整天的勞頓之後,夜晚的休憩也不能讓王曉溢和同事們輕鬆半分。臨時駐地的條件簡陋,小型發電機無法滿足空調或電扇的用電量,大家只能耐著高溫、伴著蚊蟲和一天的疲倦,等待第二天的烈日。
王曉溢説,一直告訴自己要堅持,咬咬牙真的就堅持過來了。“當你想到那些遙遠的人們,想想你自己,然後説: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蠟燭。”巴勒斯坦詩人達維什的這句詩像是為王曉溢和他的同事們而寫:把自己活成蠟燭,搖曳燃燒。
3年艱辛,他們為這個供電緊張的西非國家帶去了千家萬戶的燈火通明。
中國“光明”點亮電力孤島
沿著海上絲路往東走,渡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在離非洲大陸萬里之外的柬埔寨,來自中國的“光明”也將這個古老國家點亮。
額勒賽——柬語裏的意思是“穿過叢生竹林的河流”,然而這個詩意的名字背後卻曾是一片無人的河谷。過去,這裡是一片隔離在國家電網之外的電力孤島。
2010年,中國華電集團來到額勒賽,從零開始,在這片無人區建造柬埔寨最大的水電站。這裡的建造工作困難重重:前期掃雷工作進展緩慢,施工過程中甚至還曾挖出過手雷;雨季暴雨延誤工期;技術人員短缺影響進度……然而,面對這些棘手難題,中柬兩國工作人員通力合作,一一克服。
2013年,額勒賽下游水電工程最後一個機組正式投産發電,比預計工期提前9個月完工。這個建立在無人區的水電站承擔了柬埔寨全國用電高峰期近一半的負荷。
匠藝需傳承,發展方能長久。水電站建設完畢後,中國華電集團並未就此“罷手”,他們為柬方提供技術,希望來自中國的“光明”能在這裡世代延續。
水電站的建成為當地帶來了就業機會。“90後”的馬卡畢業于柬埔寨電力科學學院,目前在額勒賽水電站擔任運作管理部領班。他中文流利,稱中方人員為“師傅”。“中國師傅們”為馬卡和其他柬方人員提供培訓,併為他們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行業標準。“我們的經驗太少了,需要向中國學習。”馬卡説。
從荒蕪到繁榮,“一帶一路”經過之處,古老的商道重新煥發生機。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來自中國的建設者們正在用他們的匠心和匠藝,築就一個個發展繁榮之夢。(執筆記者:闞靜文;參與記者:黃靈、陳晨、易淩、薛磊、謝美華)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