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這個目標很實在(熱點聚焦)
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記者 李 婕
“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劃定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對於備受關注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多位專家表示,這一目標符合市場預期,與實際情況相契合,並將為深化改革贏得更大的空間。
“主動”下調係首次
“6.5%左右”是什麼概念?
以實際表現來看,2016年經濟增速為6.7%,實現了1300萬以上的就業增長。
就增速來看,2004年為7%,到2005年調整為8%左右,2006年到2011年維持不變,2012年調整為7.5%左右,2014年和2015年為7%左右,2016年為6.5%-7%。6.5%左右是GDP目標的首次“主動下調”。
“定下2017年經濟增速目標經過了反覆博弈的過程,各方面爭論非常大,但最終採納‘6.5%左右’的預期,既保持了一定的靈活度,也符合客觀實際和經濟運作規律。”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研究室主任牛犁向本報記者表示,去年以來供給側改革的成效顯現,許多經濟指標釋放良好資訊,經濟運作穩定性增強,市場的預期也在改善,這些都表明,今年經濟目標的實現是有基礎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在GDP目標之後,加上了一句“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對此,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這表明6.5%是“底線”概念而不是“中樞”概念。鄧海清還認為,此次GDP目標下調,是GDP目標的首次“主動下調”,與2012-2016年由於GDP增速下臺階而“被動下調”不同,也與“中國經濟要繼續下行,所以下調GDP目標”的看法有本質區別。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表示,“6.5%左右的增長速度,是比較寬鬆、留有餘地的。”
符合實際穩預期
“6.5%左右”是怎麼定的呢?
國家發改委在今年提交全國人大的報告中這樣解釋:一是符合客觀實際;二是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三是能夠滿足就業目標需要;四是有利於穩定社會預期。
值得指出的是,2016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74萬億元,今年預期6.5%左右的增量,超過2016年6.7%的增量,同世界主要國家相比也是很高的速度。
增速目標也與“十三五”規劃目標相銜接。在2016年已經實現6.7%增長的基礎上,今後4年,只要年均增長6.5%左右,就可以實現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牛犁指出,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變化以後,增速目標下降,但就業目標增加,大家獲得的經濟實惠也將更多。
實際上,6.5%的GDP增速目標也與此前的市場預期保持一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均發佈報告預測了這一增速。
“增速目標是綜合內外部環境和社會需求等各方面來確定的。”牛犁表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6%-8%的中高速增長,這是由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進程決定的,當前的宏觀經濟預期目標符合客觀實際。
深化改革更有利
定下“6.5%左右”會怎樣?
之所以下調經濟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解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相協調的問題。2015年、2016年經濟增長中,金融、房地産業貢獻較大。2016年金融業和房地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整體達到了17%左右。
也就是説,此次經濟目標的確定,要側重解決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問題。
“這個目標意味著政府在供給側改革方面一個趨向性的變化,即保品質、調結構,而不會一味追求經濟增速。在速度和品質之間,選擇經濟品質和結構調整的優先政策。”鄧海清説。
“如果非要保證增速達到一個數字,會讓政府很被動,甚至被GDP目標束手束腳。現在的目標則相對自如一些,只要經濟沒有太大波動,就可以進一步推進調結構和促改革方面的工作。”牛犁認為,保持經濟增長在適度合理的水準上,將有利於促進其他方面的協調與平衡。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