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之幸:稅收打折時代還未結束
希捷關閉蘇州的工廠,是大件事。專家分析,希捷在泰國開了新廠,可見關閉中國工廠不是因為業務收縮,而是因為被蘇州政府逼著補交15億元稅款。這個事情,讓很多人很悲觀。
幸好,國務院剛出臺《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允許地方政府在法定許可權範圍內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支援對就業、經濟發展、技術創新貢獻大的項目,降低企業投資和運營成本,依法保護外商投資企業及其投資者權益,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這個通知來得及時。蘇州政府算是被狠狠打臉了。蘇州希捷關廠很惡劣,它不僅牽涉到蘇州一地的經濟,還牽涉到全國經濟。要想理解這一點,就得對中國的稅收體系,有起碼的了解。
中國稅收體系有一個奇特的地方,就是實際稅率和名義稅率的分離。
中國的名義稅率很高。若是按照名義稅率收稅,中國經濟不可能有持續30年的高增長。實際稅率,則會比名義稅率低得多。因為地方政府會在名義稅率之外,實行減稅政策。
地方政府有兩種辦法減稅:一種是稅收優惠、稅收返還,另一種是放鬆徵管。
剛召開的北京市人代會上,開發商潘石屹對記者説:
“優惠政策導致出現名義稅率和實際稅率兩個概念。每個行業、每個地區,比如各地的高新區等,很多都有優惠政策。
企業給國家交稅,給當地交稅,當地會以財政的形式和手段進行返還,這就是左手收稅,右手給你返回來,返回來的也是錢,那相當於實際沒交那麼多錢上去,這就是實際稅率。
前些年經濟發展不錯,優惠政策給企業返錢沒問題,一旦經濟增長放慢,給企業返稅的優惠政策縮減了,實際稅率和名義稅率越來越接近,有的企業就遇到了困難。”
通俗地説,地方政府常給企業稅收打折。
地方政府這麼做,完全是因為競爭壓力。你不打折,其他地方打折,投資者都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你維持高稅率,卻沒有稅源,又有什麼用?大家都現實一點,都通過打折來吸引稅源。
這是個現實中行之有效的辦法,但又是一個非正式的制度,也可以稱為“潛規則”,不過是好的“潛規則”。它是中國經濟奇跡的重要推動力。
“潛規則”的問題,是它很不穩定。比如前兩年樓繼偉推動清理地方稅收優惠競爭,地方就不好以“潛規則”來抗爭。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很多臺商問:以前地方政府承諾的稅收優惠,還算不算數了?
再加上遇上持續好幾年的刺激經濟政策,資源向政府集中,地方政府更多地向上要資源,這使得稅收優惠競爭的動力有所下降。
所以説,蘇州讓希捷補交稅款這事,就有全局意義了。外商也好,內商也好,從此就對地方政府的稅收打折承諾,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蘇州經濟發達,一時之間,似乎還能忍受投資者撤退的代價。那些渴望發展的地區就慘了。誰知道你們發展起來之後,會不會也學蘇州呢?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