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一層中醫科門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2012年開始投入使用,是一家沒有行政級別的公立醫院,所有員工不再具有事業編制。
長期以來,中國公立醫院“管辦不分”、“政事不分”以及現有的編制管理方式等受到外界詬病。公立醫院行政化色彩濃厚被認為是阻礙醫改的一大問題,“去行政化”則被廣泛認為是醫改的必由之路。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然而由於該項改革牽涉利益眾多,也亟待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多地的推進速度緩慢。
近日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稱,將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這一表態意味著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已成定局。
與多地依舊在探索“去行政化”路徑不同,深圳市早已明確提出新建市屬公立醫院不再實行編制管理,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薇認為,深圳有非常好的改革土壤。這是個新城市,理念也很先進,利益阻礙沒有那麼深,很多體制機制改革可以走在前面。全國醫改“去行政化”的目標是一致的,只是深圳改革的步伐更快。
三年前,李明(化名)辭掉在北京世紀壇醫院編制內的職位,南下深圳加入彼時剛成立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放棄體制內安穩的崗位,加入一個沒有行政級別和編制的醫院,李明並不是孤例。
2012年,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正式投入運營。甫一齣現,這家公立醫院便引起了業內關注。這家由深圳市政府投資,香港大學團隊進行管理的公立醫院不再有“鐵飯碗”:所有員工不再具有事業編制身份,醫院取消行政級別。
不要按照編制來給醫院撥錢
在全國的醫改中,深圳市率先在新建市屬醫院全面取消編制,按照崗位管理模式採取全員聘用。
我國衛生事業單位編制標準的制定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編制”已限制了政府財政撥款,導致公立醫院內醫務人員收入呈現“二元結構”。
在我國,“編制”是各級財政部門擬定財政預算和核撥經費的主要依據。事業編制經費來源一般由國家事業費開支,只有在機構編制部門審核同意設置的機構和核批的編制範圍內,財政部門才能列入政府預算範圍並核撥經費。
這也是人們説的“錢隨編走”。
深圳市衛計委秘書處(醫改辦)處長李創解釋,現實中,給醫院撥款的決定權其實在編辦:給了編制就有錢,不給編制就沒錢。
李創説,然而醫院的服務是面對市場的,醫療服務數量是在增加的,百姓的就醫品質是在提升的,但編制限制了政府撥款,所以深圳市率先改革了這個機制。財政撥款和編制不再掛鉤,而是和服務品質以及群眾滿意程度掛鉤。
不僅如此,事業編制人員其福利待遇、績效工資往往優於編外人員,形成同工不同酬,編制外的人就成了“二等公民”。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編內編外人員收入的“二元結構”。
李創説,所有醫護人員的生活待遇,包括養老、住房和工資待遇等都是和編制掛鉤,有編制就有了一切。我們要打破這個管理,把歷史遺留的問題劃出來,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
與財政按編制“人頭”數核定劃撥經費不同,深圳市將按人定補的財政投入方式轉變為按事定補,根據醫院的基本醫療服務數量、手術難度、病床週轉率、轉診量、科研水準、滿意度及行政崗位與醫療醫護崗位比等指標核定補助經費,並根據考評結果進行動態調整。
此外,取消編制後,醫院可以根據醫療服務需求和功能定位來安排工作崗位,解決業務需求和人員配置不匹配的問題。
李創認為,“去行政化”,“取消編制”不能簡單理解為摘掉帽子,而是不用行政的手段來管理醫療資源,不要按照編制來給醫院撥錢。
醫生年薪起點40萬元最高近百萬
在加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三年後,李明的聘用合同即將到期。今年,他將再次續簽。
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實行的是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院長經董事會授權,負責確定醫院的組織架構、崗位設置和員工聘用。這使得醫院可以根據運營和發展需要,科學、自主地實施人力資源規劃、崗位設置、人員聘用、薪酬設計、人員考核和人才培訓。
醫院在招聘人員時實行崗位管理,在核定員額的範圍內,根據業務運營需要自主設置、增加或刪減崗位。醫院實行全員聘用制度,所有崗位人員均依法簽訂書面聘用合同,合同期為3年。
深圳市醫管中心副主任鄭國彪表示,在研究港大醫院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時,就提出了可以打破現有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醫院打破現有事業單位三類人員結構(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和工勤技能崗位),而是分為醫生、護士、醫技、管理人員、後勤服務人員5類,每一類都有獨立的人事管理方法。
鄭國彪認為,港大醫院的薪酬制度充分體現了醫生的勞務價值。醫生的年薪起點是40萬,最高的顧問醫生年薪將近100萬,充分體現勞務價值和技術價值。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內科主管白明珠教授表示,內科是該院最大的科室,有110個醫生,其中有50個醫生是在其他公立醫院完成規培後跳槽來的。這些年裏,團隊比較穩定,只有5個醫生離開了內科。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用人制度也是深圳醫改的縮影。
深圳市衛計委主任羅樂宣表示,深圳市引進了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南方醫科大學來深圳運營管理醫院,以此推進公立醫院所有權和運營權分開改革。交付時就在協議中明確要實行怎樣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特別是取消編制和行政級別。
深圳市醫改任務明確,建立以崗位管理為核心的人事制度,由醫院根據職責任務按需設崗、按崗聘用、以崗定薪、同崗同酬,合理拉開醫生、護士、醫技、行政、輔助人員的薪酬待遇。
去編制阻力:核心問題是待遇
“編制改革裏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待遇。”深圳市衛計委主任羅樂宣坦言,這也是別人不願意去編制的一個核心原因。
長期以來,在公立醫院中編制與福利捆綁在一起。據羅樂宣透露,深圳將近48.9%的醫務人員是聘用的,存在有編制的和沒編制的區別。
他表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這種“兩元結構”導致待遇差距比較大。在同工同酬方面,只做到獎勵性的績效都一樣。但是有編制和沒編制的人員在基礎性績效仍然是差別很大。
取消編制,無疑是向一些人員的既得利益開刀。目前全國多地已經明確了去編制的改革目標,但是改革路徑上探索存在不同。比如近期濟寧公立醫院首次招聘“備案制”醫務人員,醫院對新聘用制人才實行同工同酬。
羅樂宣表示,現有一些跟編制掛鉤政策要逐步做調整。去編制以後,首先要保障待遇,特別是離退休待遇。在新建的市屬公立醫院取消了編制,但新增了職業年金,通過年金機制保障醫務人員的待遇。
然而正如香港大學外科學系主任盧寵茂指出,常住人口超過千萬的深圳市只有一座醫學院和一個護理學院。而深圳的目標是要增加2.2萬病床,哪去找人才?
長期以來,深圳依賴於引進高層次的醫療人才。取消編制後,這部分人才怎麼辦?
羅樂宣坦言,在離退休人員待遇政策還沒有明確的情況下,大家對取消編制還會有一些顧慮。特別是我們引進人才的時候,但是取消編制仍然是未來醫改的總體趨勢。
他説,個別引進的特聘崗位,年薪可以高達100萬甚至200萬。然而考慮到全國還沒有全面推行去編制化,引進一些核心人才有顧慮,我們給予編製備案管理。
在人才引進上,早在2014年深圳市政府實施和引進以培育名醫(名科)、名醫院、名診所為重點的“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其中包括給予相關高級人才科研經費、配租房等優惠政策。(記者 李丹丹)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