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佈的經濟運作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實現6.7%的GDP增速。這也是我國實施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後,第一次公佈GDP。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這樣的做法是否讓經濟數據更好看了?為什麼要實施這樣的改革?
GDP核算新方法納入研發支出 有力助推中國創新
在新的核算方法中,能夠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發支出,不再作為中間消耗,而是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處理。近年來,我國研發支出增速快於GDP增速,採用新的核算方法之後,1999 年以來的GDP 實際增速都獲得上調。面對各方熱議,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坦言,它對GDP增速的影響十分有限。
盛來運:創新尤其研發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在不斷提升的,但是對增長速度的影響幅度並不大。從過去10年來看,對GDP增速的影響只有0.06個百分點左右。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初步核算下來只有0.02個百分點,把它扣除也不影響一季度、二季度及上半年增長6.7%的走勢。從長期來看,這項改革既做到了國際可比,更重要的是有利於推動國內的創新活動,有利於推動各地加大研發和創新方面的投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這主要是為了讓GDP反映的情況更全面,這也要求企業提高研發品質。
張立群:過去GDP主要是統計一些數量方面的指標,一二三四産業的增加值,但是對於一些創新因素、技術進步因素反映的並不是很多。而在經濟轉型當中,這個方面的因素正在不斷增加。所以適應經濟轉型,適應這個經濟新常態下,增長含金量的提高,我想在統計方法方面這個改進還是非常必要的。
探索新方式 納入網約車等新經濟的貢獻
經濟新常態之下,創新力度加大,以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非常快。目前,國家統計局也正在探索新方式,把網約車等新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統計出來,納入GDP增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這有助於更準確地反映細分領域的經濟發展態勢。
張立群:服務業第三産業在整個經濟增長當中,在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個當然和網際網路,包括一些新技術的發展是有關係的,把網約車等等這樣一些經濟活動統計到GDP當中來,更全面的反映第三産業的發展態勢,反映整個經濟增長的態勢。
服務業表現亮眼 成支撐經濟穩定增長主動力
對於今年上半年經濟運作情況,服務業的持續增長也相當亮眼。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第三産業增加值達到184290億元,增長7.5%,在三大産業中增幅最高。從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來看,去年已經首次突破50%,達到50.5%,今年上半年,又提高到了54.1%。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依然是支撐經濟穩定增長的主動力,它能夠保持較快增長是有理由的。
盛來運:從國際經驗來看,一般是在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都會出現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情況,工業的分工越來越細,對生産性服務業的需求不斷提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大家對生活性服務業的需求也是急劇高漲。目前,發達國家的服務業GDP佔比普遍都在7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80%。我國進入這個轉型階段以後,出現這樣一個現象,是符合新常態發展規律的。工業在調整,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服務業是一個重要的抓手,所以政府加大了對服務業的引導,出臺了一系列相應的文件和政策措施,目前的情況來看,效果明顯。
與此同時,服務業的發展跟相關指標是配套的。比如,今年上半年,第三産業投資增長11.7%,外商這兩年投資服務業也比原來更多。稅收方面,第三産業稅收增長速度比全部稅收高4個百分點。
再比如,第三産業的用電量,也比全社會的平均用電量要高。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日前就在發佈會上提到,全社會用電平穩增長,結構不斷優化。
趙辰昕:三産和居民生活用電對全社會用電增長的貢獻率,大於二産。上半年,三産和居民生活用電對全社會用電增長的影響度合計達到80.9%,遠高於二産的14.4%,用電結構進一步優化。三産用電中,資訊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用電同比增長14.2%,商業、住宿和餐飲業增長7.3%,金融、房地産、商務及居民服務業增長9.6%。
經濟結構調整效果正在顯現
服務業迅速發展,對整個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越來越突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果正在顯現。
張立群:整個經濟結構調整還是在持續地推進,當然它是需要時間,但是,這個累積的效果現在表現的越來越明顯。我想,整個經濟增長趨穩,整個結構調整進一步推進,形成了今年上半年經濟形勢的兩個重要特點。
整個經濟發展,在轉型當中逐步築底企穩。這樣的態勢之下,服務業有望持續增長,也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
匡賢明:我們現在服務型消費需求的比重還偏低,還有很大擴充的空間,由此給我們服務業發展帶來巨大的空間。可能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比如説我們服務業市場的開放需要進一步加快;有序推進服務業市場對外開放;加大對新業態、新經濟相應的扶持力度,引導他們鼓勵他們創新、創業。既要推進政策調整,更要推進相應的體制機制的一些變革。(記者高敏)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