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産業分析

BP世界能源展望:産油國經濟結構決定石油價格

2017年04月19日 10:53:05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週刊》2017年第15期)

  電動汽車數量的增長速度可能會超出預期,但其對於石油需求的影響幅度仍然有限。

  “全球能源格局正在改變。傳統的需求中心正在被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超越,在技術進步和對環境關注的驅動下,能源結構正在轉變。我們的行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適應這些不斷變化的能源需求。”3月30日,在《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下稱《展望》)北京發佈會上,BP(英國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戴德立表示。

  雖然預計未來20年非化石燃料將佔能源供應增長量的一半,《展望》預測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仍將是拉動世界經濟的主要能源來源,佔2035年能源供應總量的75%以上,而2015年這一比例為85%。由於中國轉向更清潔低碳的燃料,預計到21世紀20年代中期,煤炭消耗量將達到峰值。

  未來20年

  石油需求一半來自中國市場

  《展望》認為,儘管在展望期內石油需求增速預期將逐漸減緩,但仍將以年均0.7%的速度增長。交通部門繼續消費世界上大部分石油,2035年其全球需求份額仍接近60%。

  但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在發佈會上表示,“到21世紀30年代,石油需求最主要的增長來源將不會是汽車、卡車或飛機動力用油,而是塑膠和織物等其他物品的生産,這些非燃料類的石油需求將會佔主導地位。這一現象和過去相比的確是一大變化”。

  根據預測,交通部門消耗量約佔石油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二。其中,由於全球汽車使用量翻了一番,汽車對石油的需求量由2015年的約1900萬桶/日增至2035年的2300萬桶/日,增加約400萬桶。

  2035年,全球電動汽車的數量將由目前的100萬輛增長至1億輛,約佔全球汽車總量的5.9%,從而每日降低石油需求100萬~150萬桶。

  但戴思攀認為,相比于那時全球1.1億桶/日的石油消耗量而言,電動汽車所帶來的石油需求減少,似乎並不會帶來多大影響。他表示,電動汽車數量的增長速度可能會超出預期,但即便達到2億甚至3億輛,它對於石油需求的影響幅度仍然有限,不會在根本上改變格局。

  “即使中國的電動汽車在未來20年快速發展,都不會對石油需求有太大影響。”戴思攀在發佈會上表示,相比電動汽車,能效提高和出行革命,如自駕車、汽車共用和拼車,將會對石油需求造成更大影響。《展望》預測,從目前到2035年,所有石油需求增長均來自新興市場,中國市場佔一半。

  低成本石油供應商

  或對市場帶來重大衝擊

  石油需求增速放緩與全球豐富的石油資源形成對比。《展望》推測,豐富的石油資源可能導致OPEC、俄羅斯和美國等低成本的生産商利用他們的競爭優勢、犧牲高成本生産商來增加市場份額。

  戴思攀認為,對石油市場衝擊更大的因素將來自供給側,全世界的石油供應非常充裕。

  BP預計,從技術層面而言,全球石油可採儲量達到約2.5萬億桶,而到2050年全球所有原油需求僅為這一數字的一半。因此,不必擔心石油枯竭,但同時意味著一些石油將永遠埋在地下。

  “今天的(石油)市場很奇怪,低成本與高成本的供應在市場上都有位置。而在其他市場上,存在三四倍成本差異的供應,高成本供應早就被擠出去了。”戴思攀表示,過去20年,預期未來石油價格走高,很多低成本的産油國都在限産。未來,這種限産策略或被拋棄。“中東的OPEC國家、美國的頁巖油生産者會利用自己的競爭優勢增加産量,驅逐高成本的供應商,從而讓低成本的供應商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這麼做會對石油市場帶來很大的衝擊,改變石油供應格局。長遠看會對石油價格、地緣政治産生影響,也會改變國際資本流動。”

  但戴思攀同時表示,石油價格並不是由生産成本決定的,而是由低成本産油國的經濟結構決定的,即需要什麼樣的價格,才有動力生産。“比如,沙特的産油成本每桶遠遠低於10美元,而當國際油價高於80美元時,沙特的財政才能夠維持下去,否則就要進行經濟改革。”

  他認為,短期來看低成本産油國可以以很低的價格出售石油,這就意味著短期會出現財政赤字,甚至需要借債。但長遠來看,這些國家以石油為財富,總會以低價賣出。

  “最主要是看這些經濟體是不是真正能夠改革自己的經濟結構,減少對石油的依賴。這才是石油價格最重要的驅動因素。”戴思攀表示,像沙特有一個2030年願景就是要實現經濟結構改革,從而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但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能一步一步來。

  2035年天然氣將超越煤炭

  成第二大燃料來源

  《展望》稱,天然氣需求的增長速度要快於石油或煤炭,年均增長率為1.6%。到2035年,其作為一次能源的份額將超過煤炭,成為第二大燃料來源。

  “天然氣是未來增長最多的化石能源。在供給側方面,美國頁巖氣産量在未來20年會增長一倍。而在需求側,工業部門、電力部門是需求主力,中國、美國、中東均為主要的需求來源國家和地區。”

  在中國,天然氣消耗量增長超過國內産量,因而到2035年,進口天然氣佔總消耗量的比重將從2015年的30%上升至近40%。在歐洲,天然氣進口份額將從2015年的約50%上升至2035年的80%以上。

  《展望》預測,到2035年,液化天然氣(LNG)供應將迅速增長,將佔到天然氣交易量的一半以上。這一增長主要來自於美國、澳大利亞和非洲的供應。由於當前開發的一系列項目正在進行中,這一增長的三分之一左右將發生在未來4年。

  “LNG會完全改變全球天然氣市場。”戴思攀認為,LNG船可以針對各個市場的價格變化調整目的地,從而對市場供應進行調整。在美國LNG增長的帶動下,頁巖氣産量佔天然氣供應增量的三分之二。由於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供應增加,LNG增長預期會導致以美國氣價為基準的全球一體化天然氣市場的形成。當前與石油價格指數掛鉤的天然氣長期合同將會以天然氣為參數定價。

  BP已開啟了多項戰略調整。此前,戴思攀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介紹,在過去的5~10年,BP産量約60%為石油,40%為天然氣。2015年,公司史上天然氣産量首次超過石油産量。

  “到2035年,天然氣作為一次能源的份額將超過煤炭,而且成為第二大燃料的來源。這也是為什麼BP正在積極佈局全球天然氣版圖。BP在阿曼、埃及等區域都有天然氣項目投産,到2020年天然氣在BP投資組合中的佔比將從50%增加到60%。”BP中國區新任總裁楊筱萍表示。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