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號,日本央行發布了每季度一次的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也就是日銀短觀指數。這個指數是用調查涉及的約一萬家企業當中,對景氣看好企業所佔比例,減去對景氣看壞企業所佔比例計算而來。也就是說,如果結果為負數,那就是對經濟悲觀的比對經濟樂觀的多,就說明經濟真是出了問題。
1號發布的日銀短觀指數顯示,3月份日本大型制造業企業信心指數是6,雖然仍然維持正值,但是一個季度以前這個數字還是12,這也創造了三年來的新低。其中鋼鐵行業指數大幅惡化,從0變成了負22點。調查還顯示,日本全行業企業普遍對未來經濟形勢持謹慎態度,其中制造業企業預計6月份信心指數可能再降3個點,凸顯了大企業對未來經濟走勢的負面看法。
如果您對這些經濟名詞有一些弄不太明白,咱們來看一個簡單點的事。日本有一款很受歡迎的冰棍,這種冰棍在日本的地位大概就相當于雙棒或者大紅果在中國的地位,屬于“國民冰棍”的水平。在過去的長達25的時間里,這款冰棍的售價都是60日元,約合人民幣3塊5。但是從4月1號開始,這個維持了25年的價格變成了70日元,大約合人民幣4塊錢。
這則廣告,就是生產企業的道歉廣告。廣告里這首歌,歌詞一開始說“完全不考慮漲價”;隨後語氣逐漸轉變,先變成“至少現在不考慮漲”,再變成“就算漲也不是現在”。最後終于宣布:決定現在漲價。理由就是:成本上升,實在是撐不下去了。
不管是企業作秀還是真的厚道,目前日本國內物價飛漲是一個明擺著的事實。日本輿論普遍認為,不論是大型制造業企業失去信心,還是讓25年不漲價的冰棍漲了價,原料價格上漲與“安倍經濟學”讓日元大幅貶值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日本國內不少經濟學家甚至直指“安倍經濟學”正在拖垮日本經濟。
安倍經濟學要的就是創造通膨預期,所以消費者知道物價會上漲,就會趕緊去購買他們想要的東西,進而帶動消費及投資,最終扭轉日本長年消費與投資極度低迷的狀況。那麼,現在為什麼物價確實漲了,可是日本經濟照樣繼續疲軟呢?這種狀況長期維持下去,會不會影響到安倍政權的穩定?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日本問題專家周永生對此進行解讀。
周永生說,現在日本經濟的確困難重重。要想使經濟獲得好的發展,的確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安倍經濟學使日本經濟還是獲得了一些細微的增長,比方說2014年度,日本經濟的實質性增長是0,是在2015年獲得了0.5%的增長。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安倍經濟學還是稍微見了一點成效。
按著現在這條路走,周永生認為,發展的空間也不太大。因為安倍經濟學最主要的就是大規模的量化寬松,然後大規模的財政投資、結構性改革。它要想進行大規模的財政投資,日本現在的財政狀況很拮據,這個也很難做到。然後要進行結構性改革,也幾乎就是說一說,流于空談。日本經濟運作成本還那麼高,老齡化又非常嚴重,要想讓日本經濟獲得真正的起色,也可以用中國的一句古話,就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安倍經濟中很重要的一個措施是量化寬松政策,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再進行大規模的舉債投資,量化寬松有可能推動下一輪的政策,但是這樣一個政策也有極限。因為進一步的寬松會導致物價上漲;而物價上漲,作為日本的老百姓、公司大部分人並沒有上漲,只是大企業職工工資上漲。佔整個日本國內職工的比例才20%左右,大部分老百姓工資又沒有上漲,人們對安倍的統治和執政就會越來越反感,很有可能對他的執政帶來根本性的損害。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安倍能夠贏得參議院改選的勝利。但是究竟是能夠僅僅贏50%多,還是能夠獲得安倍所期待的達到2/3絕對多數議席這個狀態,現在還不好評估,因為畢竟還有幾個月,還要再進一步觀察。一般來說,應該到選舉之前才能夠做出一個比較明確的判斷。
2013年4月,日本央行推出大規模寬松政策,標志著日本開始實施“安倍經濟學”。“金融寬松”、“積極財政”和“增長戰略”這是安倍經濟學標志性的三支箭。然而今年2月,日本內閣府公布2015年第四季度的經濟負增長後,不少日本媒體開始哀嘆,“安倍經濟學”走進了死胡同。如今,日銀短觀指數又加上一盆冷水,日本經濟的前景恐怕更加撲朔迷離。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