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股票直播教室學習炒股,卻被騙高額手續費;跟著QQ群、微信群裏的“大神”投資卻損失慘重……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投資騙局也“與時俱進”,利用各種最熱門的技術應用改頭換面,花樣翻新。而新技術的私密性、隱蔽性,也讓監管面臨難題。更有甚至,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大型門戶網站在其間也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客觀上還在為詐騙團夥背書。
股民被騙5萬報案
引出詐騙4億跨境大案
家住深圳的方女士在一個老鄉的推薦下,進入一個網路股票直播教室聽課。沒過多久,教室裏的分析師開始推薦一個叫“德豐國際”的股票投資機構,稱這家機構是境外註冊的上市公司,而且自己在裏面賺了很多錢。
禁不住教室裏各種人的勸説、誘惑,方女士下載了分析師所説的炒股平臺。然而,前後不到半個月,她就虧了5萬元。方女士意識到被騙,急忙向當地派出所報案。
接到報警後,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經偵大隊對該案進行偵查,初步判斷作案者是一個跨國犯罪集團。5月18日,這一非法經營證券、網路股票詐騙案在深圳南山正式立案。
警察調查發現,涉案嫌疑公司是位於紐西蘭的某集團,其通過在境外架設伺服器,以所謂開發炒股軟體——德豐國際、中信財富、金帝國際等,鼓吹具備雙向操作(做多、做空),T+0,20倍杠桿等功能優勢,並虛構炒股資金由紐西蘭政府監管等資訊,在中國境內大肆發展代理商。
代理商組建團隊並安排業務員通過QQ互加好友的方式發展客戶,以學習炒股為名,拉攏客戶進入QQ群和視頻直播間。代理商成員根據分工扮演講師、分析師、客戶等角色,對群內講師的炒股技術進行吹捧,誘騙客戶。
但實際上,當客戶下載炒股軟體、開設賬戶、捆綁銀行賬號進行操盤時,該軟體並不進行真實交易股票,而且以放大20倍杠桿資金進行計算,收取客戶每天高達6%的高額手續費、隔夜費,導致不少人在短期內嚴重虧損。
隨著調查深入,一個以紐西蘭某集團為首,窩點分佈中國多個省市、涉案人員高達幾百人、利用炒股軟體虛假交易的跨境詐騙團夥浮出水面。
今年8月,警方在北京、青島、石家莊、深圳、廣州、東莞、惠州等地聯合開展收網行動,一舉搗毀股票詐騙窩點16個,現場控制涉案嫌疑人369人,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01人,初步掌握涉及受騙人員3.5萬人,涉案金額超過4億元。
假公司假行情假交易
依託網際網路形成黑色産業鏈
記者在京滬皖粵等地採訪獲悉,類似通過新型網路通訊方式誘導受害人從事網路理財投資的詐騙案屢有發生。在安徽合肥近期破獲的一起網路炒白銀現貨詐騙案中,嫌疑人也是通過微信、QQ等方式發展客戶,並非法代理多個貴金屬、現貨網路交易平臺及交易軟體,虛構白銀、原油、瀝青等交易,以高額回報為誘餌,誘騙投資人頻繁操作賺取高額手續費。
據公安機關介紹,從深圳“5·18”特大網路股票詐騙案可以總結出此類網路投資騙局的一些共性特點。
以虛假公司為掩護,使用虛假行情軟體。深圳市南山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民警胡曉鍇介紹,在網際網路建立所謂實力雄厚的證券業務公司,實際多為空殼公司,甚至是虛假公司,並不具備經營證券經紀和投資諮詢等業務的資格。犯罪嫌疑人通過所謂公司自行研發出功能強大的交易軟體,保證能夠通過該軟體投資賺錢,實際上由後臺對該軟體數據進行非法控制,最終導致投資人損失慘重。
“狡兔三窟”,逃避監管。扮演代理商角色的犯罪嫌疑人一般會將技術員、業務員、分析師分開辦公,近的可能會在同一棟大廈的上下層,方便管理;遠的則跨省市區域設置辦公點,以逃避打擊。在此次深圳偵破的這起特大網路股票詐騙案中,犯罪團夥多在韓國租用伺服器,以保證對核心數據的控制權,安排青島、石家莊的技術人員維護軟體及行情。
虛假宣傳,高額“暗扣”。犯罪嫌疑人宣稱公司擁有專家團隊和雄厚實力,甚至説在各級政府部門有人掌握內幕,誘騙受害者下載其炒股軟體。在受害者通過炒股軟體操作股票買賣過程中,暗中收取各種高額手續費,導致受害者損失慘重,而客戶虧損越多,員工收入提成就越高。一旦受害者虧損再無資金追加投資後,之前聯繫的業務員和分析師便直接將受害者的QQ在群內拉黑,事後受害者無對方任何聯繫方式。
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深圳這起案件由紐西蘭某集團控制的境內代理商負責境內拓展股票詐騙業務,代理商員工包括技術員、分析師(也稱主播或指導老師)和業務員等。犯罪集團內一般多是上下級單線聯繫,均使用化名,相互間不掌握真實身份,並多以現金的形式支付酬勞,每個月對賬本等重要資料進行銷毀。
一名業務員開展業務時,往往冒充炒股投資者,在同一台電腦登錄多個QQ賬戶,互相之間對分析師炒股水準大肆吹捧。而且通常將沒有任何炒股經歷的業務員包裝成所謂炒股專家、國家級證券分析師,誘惑人們投資。資金大多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交易。
今年剛滿20周歲的犯罪嫌疑人徐某透露:“業務員必須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角色,姓名、家庭情況、住址,甚至用的車、表等都很講究,以便贏得客戶的信任。”徐某的身份是股票直播教室裏的分析師,但事實上他本人大學沒畢業,也沒有炒股經歷。
新技術私密性提升監管難度
投資者不可盲信高科技高回報
業內人士認為,網際網路投資詐騙的高發,是新技術給資本市場帶來的新問題。打擊此類犯罪的最大難點在於線索的發現,尤其是微信、QQ、理財APP等移動網際網路新型通訊手段,私密性更強,監管部門難以全面顧及。
“犯罪嫌疑人利用資訊不對稱,詐騙缺乏專業知識和警惕性的投資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説。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岩表示,不法分子吸引投資者的手段,一是高額回報,二是欺詐或隱瞞事實。因此,投資者應擦亮雙眼,不可盲信高科技、高回報。
一些法律界人士坦言,對於微信、QQ等相對“隱私”的領域,執法機關很難通過全網監控的方式介入。在防範、打擊此類犯罪方面,制度調整的作用可能較為有限。上海法學會金融法分會副會長宋一欣建議,監管和執法機關應從事先、事中、事後三個環節入手:事先環節重宣傳教育;事中環節可通過有獎舉報的方式全民監督;在事後環節,查處過程中應適度區分參與者的責任,對於存在詐騙和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的平臺,應在有充分證據的前提下予以嚴厲懲處。
在深圳這起案件的偵辦過程中,警方發現,詐騙分子用虛假資訊註冊賬戶後,綁定非實名銀行卡轉移贓款。他們主要通過在北京註冊的兩家業內較大第三方支付公司進行交易。這暴露了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公司對賬戶審核把關不嚴的漏洞。
“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安全標準較低,網路系統建設嚴重滯後,甚至不能協助公安機關查詢資金流向和準確交易資訊,了解商戶和交易者身份。”辦案民警表示。
劉俊海説,人民銀行、銀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應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形成合力,掃除監管盲區。對安全保障不達標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要進行處罰。
與此同時,一些大型網際網路平臺在這類投資詐騙案件中扮演的角色也應引起注意。一些受害人受騙後在網站上發佈曝光帖時,一些大型網路平臺疑涉“有償刪帖”。一些門戶網站甚至至今仍刊載關於“德豐國際”等的財經新聞,客觀上還在為詐騙團夥背書。
廣東南方福瑞德律師事務所律師向蘭金認為,各級消費者協會等機構應當及時發佈投資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對網路上鼓吹的高收益理財、境外理財等保持警惕。(記者 程士華 孫飛 潘清 王曉潔 汪奧娜)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