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兩岸經貿交流

臺灣海岸線被蝕 臺媒擔憂“從胖番薯變瘦地瓜”

2016年12月12日 10:20: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魏允平】臺灣海岸線長達1500多公里,但全臺西岸從北到南都出現海岸退縮現象,臺南北門、七股海濱50年來倒退1000米,黃金海岸20年退縮30米。臺灣《中國時報》11日稱,海岸線退縮,讓臺灣陸地“從胖番薯變瘦地瓜”。

  《中國時報》11日的報道稱,以觀夕陽聞名的臺南黃金海岸,海岸線長達3公里,昔日美景曾讓人流連忘返,卻因為海岸線退縮,觀夕伴隨著消波塊(海岸放置的大型水泥塊,用來保護海岸),海天一色景觀不再,大煞風景。66歲的臺南漁民王博文説,20多年前臺南北門開發養殖後,在週邊築起堤防,印象中從那時開始,海岸就逐漸倒退。現在堤防加到5米高,海岸“起碼退了1000米遠”。他指著遠方對記者説,眼前的汪洋一片,以前都是綿延的沙灘。

  臺灣本島極西點臺南七股國聖燈塔,過去燈塔邊有大片沙灘,如今南側海堤邊只剩礫石與消波塊,燈塔更是內遷3次,見證海岸線退縮歷史。高雄旗津海岸線因海浪侵蝕,四五年前幾乎快看不見沙灘,每年颱風來臨前後,南向季風及颱風大浪,更容易造成旗津海水浴場前端強勁裂流,危害遊客安全。旗津區永安里長黃修和稱,旗津海岸線遭侵蝕最嚴重時,年年逼近沿海住家,最擔心的是房子保不住,後來堆起層層的“肉粽”式消波塊,才緩和居民的害怕。

  臺“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監測全臺,發現至少12處海灘和沙洲正嚴重流失,過去30年退縮了100到650米。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董東璟表示,過去三四十年,受到人為設施,如海岸工業區、港口興建等,以及天然沙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臺灣海岸侵蝕問題日益嚴重,氣候變遷加劇、海平面上升、颱風波浪和暴潮增強等,可以預見未來狀況只會比現狀更糟。

  董東璟表示,過去,臺當局推動墾丁後灣的海岸環境營造、高雄西子灣和臺南安平人工岬灣等,已可見成效。臺南安平區的秋茂園傚法波蘭,施作人工岬灣讓沙子形成自然淤積,類似養灘,卻後因政府預算有限,無法持之以恒,未達預期效果;反觀波蘭,財政不如臺灣,當地政府卻願意每年花錢養灘。董東璟呼籲臺當局不能再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思維。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