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南博鰲3月24日電題:打造“雙中高”經濟發展“動車組”——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傳遞哪些經濟信號
新華社記者宋振遠、劉錚、鄭曉奕、于佳欣
在世界經濟增速創6年新低、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定、新興經濟體走勢分化的複雜形勢下,正處於轉型升級關口的中國經濟前景如何?亞洲經濟怎樣克服當前面臨的困難?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4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傳遞出的經濟新信號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直面“關口”:中國經濟希望大於困難
“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面臨不少困難,但也出現很多積極變化。
這是兩組對比鮮明的數據:今年頭兩個月,中國出口負增長,工業增速繼續回落。但穩增長的關鍵——固定資産投資前兩月增速出現了自去年以來的首次反彈,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增長四成;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高於預期目標,流動性支援較為充裕;服務業增速快於工業2.7個百分點、高技術産業增速快於工業3.6個百分點,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總的看,中國經濟希望大於困難。李克強總理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作開局總體平穩,並出現新的積極變化。
“演講回應了一些人對中國經濟的憂慮,從看整體、看走勢、看長遠三個方面強調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而且釋放出我們還有防止經濟失速的政策儲備的明確信號,讓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副主任王軍説。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在經濟轉型升級、從中等收入水準邁向高收入水準的過程中,都會遭遇傳統經濟減量、新興經濟轉換的陣痛。
在直面轉型困難的同時,更要看到經濟的積極力量正加快生長。消費方面,發展享受型商品消費增速明顯快於整個消費增速,全國電影市場票房2月份躍居全球第一;投資方面,前兩月服務業、高技術産業投資佔固定資産投資比重分別同比提高了0.5和0.4個百分點。
德勤有限公司全球主席柯睿尚説,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是巨大的,特別是強勁的國內消費以及服務業的繁榮發展,將大大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增長。
“中國經濟能夠穩住。大家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的決策者、企業家和老百姓,相信中國經濟能夠成為這一輪全球經濟調整的‘定海神針’。”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説。
開掘“動力”:激發內生力開啟新動能
中國經濟,既要挺過眼前的陣痛,保持中高速增長;又要實現質的飛躍,邁向中高端水準。關鍵在於開掘好中國經濟轉型增長的動力和勢能。
李克強總理在演講中拿“動車組”來比喻中國經濟。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不僅要平穩,更要有動力,起碼有三個方面的動力:改革開放、調整結構、改善民生。
“激發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動力,根本上要靠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靠開放,特別是進一步開放服務業發展。”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論壇上説。
簡政放權、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全面推開營改增——一系列改革舉措的加力推進,將進一步釋放企業活力,激發億萬人民的創造力,為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中國擁有全球最多數量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中國年輕人對創業有著真切的渴望。”柯睿尚表示,中國市場的龐大規模使得多樣化的商業模式具備可行性。只要一系列改革措施到位,特別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完善,中國巨大的人才庫和創新精神就可以轉化為更具效率的經濟産出。
“新一輪改革開放,會使新經濟噴涌而出。”百度總裁張亞勤認為,就像中國網際網路産業的成長一樣,新經濟的崛起,以及新經濟對傳統産業的改造融合,將會使中國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奠定中國經濟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水準的堅實基礎。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陳經緯同時指出,新經濟不是一味追求高端技術,用新技術來提升傳統經濟更加重要。這一過程本身就能帶動去産能、降成本等結構性改革,而且解決大量就業,有助於改善民生。
民生倒逼發展,發展檢驗改革。民生問題解決好了,能夠獲得更大的民心,凝聚更多的共識和發展動力。
在改善民生上,要更多強調政府兜好“底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在扶貧、中西部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還有很多短板要補,在改善民生、增強百姓獲得感的同時,還可以起到拉動有效投資、對衝經濟下行壓力的作用,一舉兩得。
推動“共用”:打造發展與合作共同體
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來自亞洲各國的參會代表普遍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整個亞洲經濟的發展也遇到不少挑戰。但亞洲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圈之一,而且發展勢頭還遠未停止。
亞洲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過中堅作用,這兩年遇到一些困難,有的遭受到匯率大幅波動、資本嚴重外流等衝擊,有的經濟增速還出現負增長。但世界經濟復蘇,需要亞洲經濟發揮更大作用。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開幕大會上所説,亞洲是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者。亞洲各國堅定信心,團結協作,就一定能克服困難,迎來光明的前景。
“如果把亞洲經濟比作一輛高速列車,中國就是車頭。”中國社科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説,中國要將自身發展好,讓周邊國家乘上發展的“順風車”。其他“車廂”也要共同前進才能跑得更快,儘管每個國家的發展階段、環境和文化習俗各不相同,但要在求同存異中尋求共同機遇。
來自東南亞的參會代表表示,“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就是亞洲國家加強合作的好載體。通過在基礎設施、工業設備等領域開展産能合作,將讓亞洲各國合作共贏,共用融合發展的紅利。
“籌建亞洲金融合作協會、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兩大倡議值得特別關注。這是要在經濟金融和文化文明兩個層面,促進亞洲融合發展,將成為亞洲國家下一步開展務實合作的兩個重要‘抓手’。”王軍説。
當前,一些亞洲新興國家面臨債務率較高的問題,特別是油價下跌使得一些國家財政狀況惡化。王軍分析認為,為防範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通過搭建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的平臺進行溝通協調,以免出現金融動蕩,也有利於加強亞洲作為整體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更好更有效地參與國際經濟治理。
“中國市場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驅動器,它自身的能量可以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美國六旗集團全球總裁約翰·奧德姆説,“我們看好這個機遇,所以來到中國市場投資,這就是‘中國式共用’的體現。”(參與采寫:魏驊、潘潔)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