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商業

【新常態 光明論】機器人吹響制造業轉型號角

2016年06月08日 12:50:00  來源:光明網經濟
字號:    

  近年來,與畢業季大學生難找工作一樣,每年春節後制造企業也都面臨著“一工難求”的窘境。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用地成本一再攀升嚴重削弱制造企業的競爭力,如何“開源節流”走出困境是制造業企業需思考的問題。

【新常態 光明論】機器人吹響制造業轉型號角

  圖為自動化數控車間(光明網記者劉超/攝)

  “機器換人”是制造業轉型必然選擇

  盡管勞動力成本一再上升,但多數企業老板都表示不敢在工資方面“節流”,現在不僅招工難,招熟練工更難。有企業老板感慨:好容易把幾個新人培養成骨幹了,誰知技術一到手人就走了。”

  “留人難”、“留人貴”是當下多數制造企業都面臨的難題。眾所周知,制造業的轉型方向是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技術進步與勞動力素質提高,在勞動力成本日益增高成定定局的情況下,技術端尋求突破成為制造業僅有的選擇:以“機器換人”謀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事實上,在浙江、廣東等制造業集中地區,“機器換人”已然成為一股“潮流”。僅在廣東東莞,申報“機器換人”的項目就有1319個,2015年項目完工後預計可減少用工4萬余人。一機器人制造企業老總為光明網記者算了筆賬,一條原本需要48個工人的生產線,“機器換人”後僅需要7人,平均下來有工廠能節省近千人。

  用工數量的減少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明顯。以安徽省經信委的調研數據為例,汽車生產線上一個工作站能替代3個人,按照每人4萬元╱年的人力成本計算,一個工作站替換的成本在12萬元;而工廠往往是兩班制,一個工作站每年替換的人力成本則為24萬元,同時,制造業人力成本還在以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上漲。

  “機器換人”在做數量“減法”的同時,還做了質量的“加法”。在採取流水化作業的制造企業中,任何一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產品的瑕疵,而機器精準、有序的特性能有效避免一些人為失誤,改善產品品質,進而提高企業競爭力。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