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聯網時代,無論是互聯網企業或傳統企業,考驗的絕不是企業有怎樣單打獨鬥的能力,而是整個生態鏈的平衡、協同和競爭。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行業觀察家先後表示,未來的競爭將是不同商業形態體係的競爭。誰的思想更超前,誰的平臺更開放,誰的共享意識更強,誰就可能是未來的贏家。
對于家電企業來說,基于對智能硬件的核心技術掌控,所構建的生態體係相比互聯網企業是自下而上所形成的。通俗一點講,互聯網企業是從軟件、內容等線上資源向線下渠道、制造拓展,而家電企業是以智能硬件或制造技術為“點”,逐步向場景、解決方案等 “面”發展。互聯網企業和家電企業構建生態體係均有一個共同指向,即以自身產業核心競爭力為導向,逐步形成一個吸引合作夥伴,實現共創、共享的生態圈,最終實現為人和生活所服務。
家電產業中,智能化推動了存量市場的更新迭代,生產商從產品創造到用戶互動的精準營銷,甚至自動化智能服務,所有跡象表明,用戶數據涵蓋了信息流和IT基礎建設兩大重要的價值實現鏈條,數據正在驅動著企業轉型。物聯網最終的發展走勢是硬件統一、軟件定制。
在業內,構建起生態體係的代表性企業是海爾、美的、長虹三家企業。其中,海爾、美的以白電見長,長虹則是軍工立業黑電起家,推出了物聯運營支撐平臺(UP平臺)。在外界看來,無論是海爾的U+生態圈、美的的M-Smrat生態計劃,或是長虹的UP平臺,均是以用戶需求為核心,最終實現向用戶提供各種生活解決方案。
在家電業內人士看來,物聯網時代,數據運營者對于需求的理解和業務轉化能力將決定未來數據資源變現價值。從這個角度看,長虹構建的UP平臺更具成長潛力。
常規的家電業生態思維是,根據已有硬件產品結合用戶需求進行從點到面的布局。而長虹則是根據硬件制造、生產技術雙重思維突破了這個格局。在長虹已經開展的一係列O2O業務中,所強化的物管設備如門禁、車鎖,再如醫療數據及設備等,均跳出了電視、冰箱、洗衣機等黑白電產品思維,從需求場景出發,打造的一係列生活應用解決方案,相比之下合作的空間、內容更為廣泛。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