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距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已十年。最近,半月談記者再訪太湖,了解到十年來太湖流域經濟總量翻番,人口增長上千萬,環境壓力大幅增加,但未再出現藍藻大面積湖泛和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問題。太湖水質扭轉了長期以來持續下降的勢頭,總體呈穩中向好態勢。然而,“湖病”並未根治,正從“急性病”轉為“慢性病”,太湖治理正進入新瓶頸期。
水質穩中向好
半月談記者從太湖邊的黿頭渚景區乘船到太湖中的仙島,途中看到湖水依然較為渾濁,還有些微帶狀藍藻隱約漂浮在水面。然而,黿頭渚景區園藝景觀科科長宣國偉説,這比十年前不知好多少倍。
藍藻大暴發那一年,宣國偉就在仙島工作,每天坐船經過這片水域。當時這一帶災情嚴重,漂浮在水面上的藍藻都是塊狀的,一塊100~200平方米,厚度接近30釐米,水面像潑了綠漆一般。
“那時離湖很遠就能聞到藍藻腥臭,自來水中也混合著藍藻的臭味,很多人家去超市搶購桶裝水洗菜做飯。”家住太湖邊景亭苑小區的79歲退休教師錢炳良説,自那以後至今未出現這種情況,“這些年全家人一直飲用自來水,水質沒有出過問題”。
岸線變化比水質更明顯。半月談記者沿湖而行,看到處處是景,滿眼是生機盎然的綠色。拍鳥愛好者陳瑾清説,以前的魚塘、圍網養殖全退了,無錫境內100多公里長的太湖岸線,距湖500米範圍內幾乎都成了濕地和公園,一些公園還成了全國有名的拍鳥地。
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任朱鐵軍説,歷經十年治理,太湖湖體水質由Ⅴ類改善為Ⅳ類,富營養化程度從中度改善為輕度。過去的9個夏季均未出現藍藻大面積湖泛,沿湖城市自來水供應主要指標全部滿足或優於國家標準。難得的是,這樣的成就是在流域GDP翻番、人口增加千萬的情況下取得的。
與此同時,全流域環保意識不斷提升。“家裏買洗衣粉,先看有磷無磷,有磷的一定不買。”錢炳良説,一些民間環保組織也相繼成立,幫助政府監督企業排污。
“2007年之前,太湖水質持續下降。這十年徹底扭轉了這一態勢,就像將一個垂危的病人救了回來。雖然要走的路還很長,但讓人看到了希望。”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説,太湖治理體現了蘇南地區經濟轉型、綠色發展的成效。
累計投資超千億元
統計表明,十年間江蘇各級財政投入太湖治理的專項資金,以及帶動投入治理的社會資金,累計超過1000億元。朱鐵軍説:“長期向大自然欠下的賬,必須還。舍得‘金山銀山’,才能‘贖回’綠水青山。”
這十年,太湖治理舉措可用五個字概括——轉、截、修、引、撈。
轉,即産業轉型升級。十年間,太湖流域關停大量污染企業,其中化工企業5336家。“十二五”期間,蘇州、無錫、常州3市還拆除水産養殖圍網3萬多畝,取締和遷移1000多處畜禽養殖場。
截,即控源截污。十年間,太湖流域新建各種污水處理管網24500公里,相當於繞太湖56圈。污水處理能力從323萬噸增至848萬噸。太湖周邊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5.3%。15條主要入湖河流中有12條年均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連續4年消除Ⅴ類和劣Ⅴ類。
修,即生態修復。通過退漁、清淤、種植水草等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曾經污染嚴重的無錫貢湖灣的水質現已穩定在Ⅲ類,成為一個新旅遊區,湖岸鮮花盛開,湖裏魚翔淺底。從宜興到常州,從無錫到蘇州,半月談記者沿湖岸線走訪近一圈,看到處處是類似的生態修復工程。十年來,太湖共清理湖底淤泥3700多萬立方米。
引,即調長江水稀釋湖水。太湖換水週期長,約300天,是藍藻暴發的重要原因。常熟水利樞紐管理所所長韓駿介紹,這十年,幾乎每年都要通過望虞河從長江引入相當於半個太湖的水量來稀釋湖水。目前,走馬塘、新溝河、新孟河三個調水引流工程已建成或正在建設中,有望加速太湖水流速。
撈,即藍藻打撈。太湖無錫岸線是藍藻匯聚地。入夏后,每天有超過千人專職打撈藍藻,至今全市已累計打撈藍藻超800萬噸。目前,無錫正研發、推廣藍藻機械打撈,探索藍藻利用。在無錫宜興市,藍藻就被加工成藻粉出口美國,用於製造可降解生物質塑膠。
“慢性病”需長期療養
經過十年整治,太湖水質雖然總體穩中向好,但“湖病”正從“急性病”轉為“慢性病”,治理進入瓶頸期。不少基層幹部稱,好做的都做了,難做的還有一大堆。
“開始改善速度非常快,這兩年就很慢了。似乎該做的都做了,但太湖水質明明又沒達到理想狀態。”秦伯強説,太湖治理十年,耗資上千億元,總體水質不過是從Ⅴ類改善為Ⅳ類。“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太湖治理更難啃的“骨頭”還在後頭,未來面源污染治理、氮磷控制、底泥清理仍是難題。
半月談記者採訪了解到,太湖湖水氮磷指標偏高,藍藻暴發“溫床”還在。從治理的現實困局看,污染成因缺乏精準基礎數據支撐,外源入湖污染量仍超納污總量,內源清理管控依然粗放,控污工程和生態濕地建設跟不上需求等難題亟待解決。
治湖難,治太湖這樣的淺水型湖泊更難。日本琵琶湖治理30年方見成效,北美五大湖近年多次出現大面積藍藻,2011年約5000平方公里,2014年又因藍藻暴發致數十萬居民短時間內無水可用。
秦伯強説,對比其他湖泊,太湖治理更難,平均水深不足兩米,屬典型的淺水型湖泊,且在200多年前就達到中營養水準。從開發強度看,世界其他國家大型湖泊周邊大多人煙稀少,而太湖周邊人群集聚,企業密布。
“太湖的‘慢性病’,宜採取‘中醫式療養’。”受訪業內人士指出,下一步應精準分析污染源,做好數據支撐,瞄準農村面源污染,制定小流域治理規劃,提高藍藻打撈的自動化水準,提高其資源化利用率。隨著水質逐步提高,應加快種植水生植物,建設西太湖濕地,在更大範圍內進行生態修復。
(原題為《太湖治污十年之痛:投資千億 “慢性病”咋療養》)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