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怎麼看怎麼幹

2017年02月14日 08:55:59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原標題:聚焦中央一號文件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看怎麼幹)

  文章導讀: 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佈《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四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有何新意,農業農村形勢怎麼看、今後怎麼幹?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中央財辦副主任唐仁健進行了解讀。

p56-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淩笪鄉張家灣村民組村民秋收場景。CFP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淩笪鄉張家灣村民組村民秋收場景。CFP

  解讀人: 中央農辦主任 唐仁健

  採訪人: 《人民日報》記者 趙永平 朱雋

  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佈《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四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有何新意,農業農村形勢怎麼看、今後怎麼幹?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中央財辦副主任唐仁健進行了解讀。

  主題咋定?

  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解決結構性矛盾問題,必須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今年的一號文件如是開篇,並提出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

  如何看待“新的歷史階段”?

  唐仁健認為:“這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完整判斷。”

  提出“新的歷史階段”,主要基於三個背景——

  首先,基於黨中央對農産品供求關係的重大判斷。唐仁健説:“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每當農業發展和農産品供求發生重大變化,中央都會及時對農業農村形勢作出科學判斷、出臺重大舉措。”

  去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唐仁健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的科學判斷,為我們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瞭方向,定下了基調,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於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需要我們正確認識農業農村發展所處的內外部環境。”

  從外部看,經濟增長換擋降速,農民外出務工和工資性收入增長明顯受限,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導致對農業農村投入的增幅明顯回落。

  從內部看,農産品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到極限了,綠色生産跟不上;國外低價農産品進來了,國內競爭力跟不上;農民增收傳統動力減弱了,新的動能跟不上。

  “這些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的是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問題。”唐仁健説。

  第三,基於近些年“三農”工作的探索和實踐。近幾年,各地各部門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很多積極探索。唐仁健表示:“去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了頭、有進展,但這項改革不是一年兩年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到底應該怎麼認識、怎麼理解、怎麼把握,需要在發展目標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數上再理清,在政策舉措上再加力。”

  新階段也是一個逆水行舟、爬坡過坎的考驗期,一旦鬆勁,就可能陷入停滯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唐仁健提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守三條底線——糧食生産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要義何在?

  可理解為“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改革”,不同於以往的結構調整,是一場全方位的深刻變革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要義?這與以往的農業結構調整有什麼不同?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也是我國農業農村自身發展思路的一個重大轉變。其內涵要義,可以用“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改革”這個公式來理解。

  “要注意的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於以往的結構調整,不是簡單的少種點什麼、多種點什麼,或尋求總量平衡、數量滿足,而是涵蓋範圍廣、觸及層次深的一場全方位變革。”唐仁健強調,過去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是為解決供給不足,現在更注重品質、效益、可持續發展;過去主要著力於生産結構,現在更注重産業結構、技術結構、經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過去主要著眼生産力範疇,現在更注重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唐仁健説,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應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他解釋,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這意味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不成功,不僅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錢袋子”是否鼓起來。供給體系優化,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城市消費者和農民實現雙贏。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著眼農民、關注農民,讓農民有活幹、有錢賺。

  主攻方向是提高農業供給品質。要以市場為導向,緊跟消費需求變化,不僅要讓人們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健康、吃出個性;不僅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産品的需求,還要滿足對農業觀光休閒等體驗性服務性需求,滿足對綠水青山的生態化綠色化需求,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根本途徑是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一場廣泛的生産力調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産關係變革。要用改革的辦法來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唐仁健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還可能會經歷陣痛,甚至付出一些代價,但在方向性問題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顛覆性錯誤,改革底線不能失守。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