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糧價下跌如何保證農民合理收益

2016年12月19日 10:28:38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玉米收購,對東北農民是一個巨大的話題。由於連續多年的臨儲收購,這裡的絕大多數農民已經習慣了只種玉米,甚至就會種玉米。玉米的每一個豐歉,都直接關係著他們一年的收益;玉米價格的每一點漲跌,都直接影響到他們一年的收入。而今年,當他們再一次收穫豐收年的時候,遇到了臨儲收購的正式改革。“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方式,讓他們不得不面對玉米收購價格下跌的現實。

  儘管在記者採訪時,許多農民還仍然有些不情願,甚至想不通,但玉米收購改革已經到來。這是一道必須跨過的關口。

  現在的問題是,在跨越這道關口的時候如何保證農民合理收益?記者所到之處,大家思考的、處理的也都是這一問題。按照中央政策,今年的“市場化收購+補貼”方式,能夠基本保障農民收益不受大的損失,各地也都按照這一要求兌現或正在兌現給農民的補貼。不過從整體上看,今年剛開秤的玉米收購價已經由去年的1元一斤跌至0.7元左右,收益減少不可避免。幾個採訪對象向記者表示,收入比去年減少了近一半,“種糧不賺錢,要靠補貼錢”。

  但“種糧不賺錢,要靠補貼錢”並不是玉米收購改革的目的。不可否認,短期看,玉米價格隨行就市,對種糧農民的收入影響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但改革的目的不是價格下跌,而是理順價格形成機制。從長遠看,短痛是為了培養更有競爭能力的現代農業,使農民由埋頭種地逐漸向看著市場種地轉變,逐漸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這樣既能不斷提升農産品供給水準,也能更好地促進農民增收。

  不過在眼前,及時到位的補貼成為穩住農民種地信心的關鍵。手裏有錢,心中不慌。今年財政部出臺的新玉米生産者補貼制度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同時,綜合考慮了農民合理收益等多方面因素,保證農民不虧損。在記者採訪的黑龍江、吉林,大部分地區補貼已發放到農民手中,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糧價下跌給農民帶來的損失。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