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零門檻”前農民進城落戶意願不高 為何不願農轉非

2016年08月08日 08:09:0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重視城鎮化背後的多元訴求,破除阻礙城鄉二元的制度性因素,構建公平制度環境。農民進不進城,讓他們自主選擇

  近日有媒體對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調查發現,多數試點中小城市全面放開農民進城落戶,但在“零門檻”前農民落戶意願不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普遍低於預期。不久前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一項調查也顯示,中西部約一半農民工不想進城,66.1%的農民工表示到了一定年齡就回鄉。

  進城落戶,曾經是多少農民的嚮往,現在他們為何不願“農轉非”?

  有人説,城市戶口“含金量”不如以前高了。過去農民變市民,意味著就業、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能享受不一樣的待遇。現在情況變了,城裏人也未必有“鐵飯碗”;政策放開,子女上學不再受戶籍限制;新農合、新農保,村裏人看病、養老也有了保障。最重要的是,在發展機會上,城市已經不是農村人口向上發展的唯一通道,在農村一樣有出彩機會。

  有人説,城市生活成本高、壓力大。進了城,菜米油鹽都要錢,還要承受高房價,在社保、醫療方面,也難享受真正的市民待遇。而在農村,有一小塊地,一年吃喝基本不花錢。隨著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山清水秀的田園生活,比城裏更輕鬆、更愜意。

  有人説,舍不下農村房子、土地等權益。在農村,承包地、宅基地、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補貼等,是農村戶口獨有的,進城落戶後,這些權利有可能失去。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是否保留、如何退出、怎麼補償,這些還需要明晰的制度設計。

  農民不願“農轉非”背後,反映出新時期農民利益的多元需求。事實上,城鎮化是一個自發過程,農民進不進城,進哪個城市,就應該讓農民自主選擇。政府要做的是構建一個公平的制度環境,讓人人能享受均等公共服務,享受平等發展機會。

  重視城鎮化背後的多元訴求,要破除阻礙農村人口落戶的制度性因素。首先,要降低農民工市民化成本,進一步完善城市住房制度,放寬對農民工群體的購房限制,將農民工群體納入各類保障房體系之內,真正降低農民工市民化的經濟成本。其次,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藩籬,不止看“農”與“非農”的名分,更要推進公共服務待遇均等化。再有,要加快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穩定農民對農村權益的預期,讓農民進城不瞻前顧後。

  不少農民不願“農轉非”,大可不必驚慌,因為城鎮化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不是速度越快越好。城鎮化水準應與工業化進程相適應,與發展水準和經濟實力相匹配。如果超出了這個能力,很可能會出現就業不足、貧困人口增多、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如果不顧實際,盲目追求城鎮化率,用政府意願替代農民意願,就會出現農民“被上樓”“被城鎮化”現象,讓進城農民面臨“回不去農村、融不進城市”的尷尬。

  城鎮化沒有捷徑,“農轉非”背後的這些現實難題,是今後城鎮化政策必須考慮的問題。既讓進城農民真正在城裏“紮根”,也讓留村農民生活更幸福、更有尊嚴。這樣的城鎮化,才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才是可持續的城鎮化。(趙永平)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