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三板掛牌企業進入“萬家燈火”時代,從全年整體融資情況來看,金融類企業與非金融類企業融資佔比相較上年發生了較大變化,數據顯示2016年新三板資金傾向的重點方向為實體經濟投入。更有專家預測,2017年的新三板或將“更進一步”,成為傾重力支援實體企業發展的大舞臺。在這樣的前景預測下,如何脫穎而出贏得投資人的認可與青睞,成為擺在各家掛牌實體企業面前亟待認真討論與解決的問題。
實體企業迎來發展“第二春”
2016年新三板掛牌企業突破萬家,全年募資金額也超過千億元,顯示出強大的融資能力,中國網財經記者根據信道三板投融資資訊網數據整理統計獲悉,2016年全年新三板整體募集資金金額達1482.54億元,其中金融類企業募資170億元,約佔11%;非金融類企業募資總額為1312.53億元,約佔89%。
“2015年新三板全年實現融資1216億元,2016年從數量上講與2015年沒有太大差異,但是細分這裡面金融類和非金融類融資佔比就有很大不同。” 全國股轉系統市場發展部總監孟浩表示。
從全國股轉公司官網數據可見,2015年新三板全年實現融資1216.17億元,非金融類企業融資825.49億元,約佔68%;金融類企業融資390.68億元,約佔32%。不難看出,2016年金融類企業融資出現明顯冷化趨勢,非金融類企業融資呈現出興欣之態。
對此孟浩指出,新三板在2016年“把寶貴的資金更多引向實體經濟”。
“從年初的暫停PE掛牌,到後來提高金融類企業掛牌門檻,對私募機構掛牌列出八項必備條件,以及金融屬性企業掛牌至今仍維持暫停狀態,可以看出2016年的新三板市場在有意地進行人為控制,緩解金融類企業吸金效應對實體企業造成的擠壓,實現真正支援中小微企業的目的。”新鼎資本董事長、“啃哥”張馳對中國網財經記者分析表示。
而提到2017年市場前景的展望,張馳表示資金將繼續傾向實體企業進行投入,整體風向仍然是明確的“將資金吹向實體企業”。
對此,有業內人士也向中國網財經記者透露,房地産領域已有風聲傳出,2017年5月將明確規定,銀行貸款投入實體企業與房地産行業的資金比例或將高達10:1,舉例而言,只有投入10億資金給實體企業貸款,才能撥出1億資金用於房地産貸款。
與投資者“有效交流”是重點
對於2017實體企業將進入“發展第二春”的行情預測,業內人士表示這對實體企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的挑戰,新三板上投資者與掛牌企業存在比例懸殊,倒逼著這些企業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在泥沙俱下中脫穎而出,贏得投資人的關注與青睞。
某資深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如今在新三板掛牌有融資需求的實體企業中,最難過的並非頂層或底層的企業,而是尷尬在中游沉浮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不像頂層企業“名氣大實力強,不缺錢也不怕投資者看不到”,也不像底層企業“知道自身能力不足就去苦修內功”,這類企業有優勢,也有短板,有需求,也有痛點,而往往這類企業,通常處於資金需求的關鍵期,也處於不知如何出類拔萃的尷尬期。
處於IPO中的某智慧製造企業董事長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作為實體企業,成長過程往往相對較長,同時風格都相對較為務實,對於“未來”和“潛能”大多是他們在跟投資者交流中鮮少提及的內容。
“但每個産業都有上中下的定位,有潛力和未來可能性的企業是一定存在的,關鍵是看這些企業如何通過自己的價值鏈將自己的資訊傳遞出去,讓資本市場看到。”
“實體企業最重要的是學會跟投資者溝通交流。”張馳對中國網財經記者提出自己的建議,“説明自己的業務水準與成長空間,是否真的‘只要拿到資金就能抓住市場機會做強做大’。”
而至於怎樣的交流算“有效”的交流,怎樣的溝通算可以“打動”投資人的溝通,張馳的建議是“把要做的事情説清楚,經得起投資機構的盡調就夠了”。
“機構判斷企業的成長性的標準是綜合的,從行業、競爭對手、上下游、産業、國際市場等各方面去比較分析,現有的資源是否足夠支撐你做成這些想做的事,比如生産新産品、快速佔有市場、進入新領域等等。”
某知名智慧製造上市公司副總裁對中國網財經記者指出,現今國內外市場正日益趨向一個共同的狀態——資本充足,但優質項目稀缺,而作為投資人,在選取優質項目進行投資的時候往往會關注其是否具有“時間不可壓縮性”。
“(實體企業)應該在一個細分領域甚至是一個小場景中做深做透,其實有時候投資方比融資團隊看得更清楚,企業實實在在在行業或場景中的投入與底蘊,才是真正關注的核心。”該副總裁向中國網財經記者如是説。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