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直播給人的感覺就是:平臺太多,用戶已經不夠用了。直播平臺的爆發與競爭,類似于現在風起雲湧的共用單車。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大批創業公司終究會死去,只有極少數的公司存活。
2016年被稱為中國網路直播元年,視頻直播平臺呈爆發性增長。據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2017年1月發佈的第39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16年12月,國內直播用戶達到3.44億人,佔國內網民的47.1%。網路直播業務呈現強大的營收能力,已孕育出上市公司和“獨角獸”公司,有預測認為2020年網路直播市場規模將達到600億元,網路直播及周邊行業將撬動千億元級資金。
直播風口帶來了空前的創業和投資機會。在這樣的大風口下,一方面,直播內容供給不足,多數平臺不參與內容製作,內容主要為網友創作,不僅泥沙俱下,還存在較為嚴重的同質化問題,許多重口味、惡趣味題材佔據直播平臺。經過直播平臺的“洗禮”,“女主播”已經成為色情擦邊球的代名詞。另一方面,直播也給內容行銷帶來了新場景,在許多發佈會現場,“網紅直播團”成為一道新的風景線。受這兩種趨勢的交互影響,直播平臺在機會與危機中野蠻生長。
最初危機的一面被暴增的趨勢所掩,但隨著規模和影響的擴大,危機也被放大,進而觸發監管機制。4月中旬,央視曝光了火山、花椒、麻椒、陌秀等一批網路直播平臺存在主播進行低俗色情表演等問題。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已經對報道涉及的火山小視頻和花椒直播兩家北京的企業固定證據,立案調查,把可以追究刑事責任的主播移送公安機關。
內容危機或許還是直播平臺的淺層危機,只要下大力氣加強內容審核,足以防患于未然。直播平臺的深層次危機在於自己的商業模式。為了迎合行業風口,有些公司做大了規模,卻找不到盈利模式,有的公司則走上了為融資而融資的歪路。以行業佼佼者映客為例,儘管依靠廣告攻勢,映客建起了足夠高的競爭壁壘,但仍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其投資方崑崙萬維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映客凈利潤率為5.5%,利潤不到200萬元,而其廣告費近億元。如今映客不得不“賣身”求變。直播平臺能夠被收購,創始團隊套現離場,或許已是較好的結局,但其未來走向仍是一個未知數。
所謂“直播+”的概念依然困難重重,以“直播+社交”的模式重塑社交,目前看來還是癡人説夢。打開很多直播App能發現,其主要內容是依靠主播的顏值和才藝吸引關注和打賞,觀眾與主播的互動停留在發幾個問題、送幾個禮物的階段,與真正的社交活動相去甚遠。可以説,直播經濟還停留在荷爾蒙經濟的階段,動力是大的,卻不具備長期性。
2017年不再是直播的風口期,而是業務形態和商業模式趨於穩定的過渡期,投資者和從業者對直播市場的入局會趨於理性和謹慎。風口期過後,營利成為直播平臺最為關注的一個指標,更為嚴峻的是,整個直播行業正在經歷著監管趨嚴、資本退去、用戶增長放緩以及行業格局重新劃分的局面。
直播將往何處去?現在還很難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草莽時代結束了。無論是內容生産還是商業模式,直播必將走向專業化和規範化之路。一個可能的一個方向是向小眾、垂直市場滲透,比如校園等。近日“多地學校課堂宿舍被直播”引發關注,輿論表達了強烈的否定態度,一部分家長和學生也表達了反對意見,理由是侵犯隱私。後來,近30個“課堂直播”頂不住壓力自行下線。其實,只要各方事先對直播規則進行約定,把課堂直播規範化,有助於當前校園暴力等教育痛點的解決。
直播並不是洪水猛獸,這個風口的誕生是技術使然。告別草莽時代的直播,只要利用得當,完全可能為社會創造意想不到的價值。這也是直播平臺安身立命的根本。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