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清倉式”減持頻現 重要股東日均減持超10億元

2017年02月24日 08:23:33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字號:    

  記者 張婧熠 江怡曼

  [ 截至2017年2月22日,A股重要股東累計減持規模達到367.86億元。以公告披露的單一股東單日減持為單位統計,重要股東減持次數達到895次。 ]

  近期,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屢屢成為監管與輿論的焦點。單筆過億元的大額減持明顯增多,“清倉式”減持等套路頻出,大筆減持時伴隨各類運作和炒作,市場已悄然形成了如“定增+高送轉+減持”等諸多灰色鏈條。

  統計顯示,2012年至2016年間,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年度減持規模翻了五倍。自2014年起,A股重要股東日均減持就超10億元,2015年時達到峰值22億元。這背後與定增爆發、新股上市飆漲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

  監管的到位和規則的完善,對于引導和規范A股減持意義重大,且已得到實證。A股重要股東減持規模在2015年達到頂峰,同年出臺減持新政,使得次年減持規模明顯回落。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近期對違規減持的追查力度明顯提升。2月以來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因違規減持、“高送轉”方案而收到監管函或問詢,除追溯過往減持的合規性之外,是否以分紅配合減持等也成為監管重點。

  面面觀:

  近三年重要股東日均減持超10億元

  減持在近期備受關注,尤其以“野蠻”減持的市場影響最受爭議。拉長統計周期來看,A股減持規模的迅猛勢頭已保持了數年。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2月22日,A股重要股東累計減持規模達到367.86億元。以公告披露的單一股東單日減持為單位統計,重要股東減持次數達到895次。這意味著,年內每天平均會發生27筆重要股東減持,日均減持金額為11.5億元。

  然而,這一數字並非A股重要股東減持的最高值。近五年來A股重要股東減持總額、頻率都出現大幅飆升。2015年時,各項指標達到峰值。

  統計顯示,2012年至2016年期間,重要股東累計減持金額分別為711.18億元、1607.49億元、2509.33億元、5480.45億元、3594.46億元。在2013年、2015年,減持總額均出現翻倍增長。重要股東減持次數也有較快增長,從2012年的4463筆增長到2016年的8318筆;而2014年重要股東減持次數過萬,據此測算,當年平均每天發生超過40筆減持。

  重要股東日均減持額在2015年達到22.46億元,相較2012年2.93億元飆升了近8倍。事實上,在2014年時,A股重要股東日均減持額就超過10億元;在2015年峰值過後,2016年日均減持額回落至14.73億元。

  規模激增的背後,是頻率與次數的加快,而單筆過億元的大額減持也明顯增多。統計顯示,2016年內有965起單筆過億元的重要股東大額減持,較2014年有超六成的增長。

  助推器:

  定增、高送轉與次新股解禁

  在減持數據之外,有多組市場數據與之在時間、走勢上相近,包括非公開發行近年來的崛起、新股上市漲幅的飆升等。而結合實際案例看,由定增和IPO首發限售而形成解禁潮,成為A股減持的重要來源之一。

  統計顯示, 2014年當年定增募集資金規模達到6808億元,環比實現98%的增長。而在此後兩年,定增募資規模更以驚人速度增長,2015年和2016年分別達到1.37萬億元、1.8萬億元的規模。定增激增直接導致了解禁潮迭起,市場將在2017年迎來考驗。Wind數據顯示,年內定增限售股解禁的市值規模達到1.63萬億元,僅有2月、6月和11月低于千億規模。10月為年內定增限售股解禁峰值,解禁規模2402億元。

  與上述統計數據形成呼應的是,在實際的減持案例中,限售股解禁後的大筆減持已不鮮見,經常創下年內單筆減持的紀錄。以2014年為例,年內有兩次單筆變動股份數量佔總股本5%以上的減持,分別涉及光正集團和*ST魯豐。兩次減持的股份均來自于定增認購,在“高送轉”後均進行了清倉式減持。

  首發限售股的解禁規模亦不容小覷,而新股上市後的超高漲幅更加劇著這種壓力。Wind統計顯示,首發原股東限售股2017年的解禁市值規模也將超過萬億元。其中,2月、9月、11月、12月都有超1000億元規模。

  次新股的減持也異常兇猛,“清倉式”減持這一激進舉動更頻頻出現。其中,創投機構的退出意願顯得過于急迫。鷺燕醫藥就在2月公告,部分剛過限售期的原始股股東擬在未來24個月減持完全部股份。海順新材的創投股份也在近日宣布大筆減持所持股份。此外,讀者傳媒、三夫戶外、富祥股份也將遭遇創投股東減持。

  “減持王”輩出:

  監管力度升級

  年內,A股重要股東減持依然延續著日均10億元的勢頭。截至2月22日,單筆過億元的大額減持目前發生過107起,佔單筆減持總數的11%,比重已逼近2015年的水平。

  哪一類上市公司最易被減持?從上市公司的統計口徑來看,2016年至2017年2月22日,已有82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累計減持金額超過10億元,其中10家上市公司累計減持超過3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大筆減持近年來更頻頻伴以“高送轉”分紅預案作利好支撐,更常搭配有一係列股權變動、概念炒作等,而在減持的掩護下,部分上市公司已成為快速套現及資本運作的捷徑與工具。

  從單筆的減持來看,年內減持同時也呈現了一些新的趨勢。從單筆減持的參考市值規模來看,位列年內前20名的減持中,涉及自然人、公司高管減持的有12起。對比2016年、2015年同類數據,自然人和高管減持金額能躋身單筆減持規模前20位的只有二三起左右。

  一面是不斷壯大的減持大軍,以及迅猛飆升的減持規模和頻率、“減持王”和各類套路;另一面,則是不斷升級的監管態度。

  證監會在近期強調,必須依法合規股東減持的行使,以不影響市場秩序為前提。年內,已有山東墨龍、步步高、聯發股份、科大訊飛因違規減持而領到交易所監管函。同時,交易所還將監管重點向更為隱秘的環節滲透,針對高送轉方案後是否存在減持行為等直接問詢。年內就有和邦生物、智光電氣、海利得、大晟文化等公司因高送轉方案而被出具問詢函。

[責任編輯:郭曉康]

相關內容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