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正值正月初六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海口各港口迎入瓊自駕遊返程過海高峰,在海口秀英港碼頭數百輛滯留車輛排長龍。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為了走得更穩,過去一年開足馬力的中國對外投資最近明顯放慢了速度。
據中國商務部16日發布的最新數據,2017年1月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約77.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5.7%。而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創下了同比44.1%的高增速。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官方加強監管是對外投資大幅縮水的最主要原因。
2016年12月以來,中國官方在不同場合多次就對外投資大潮下的潛在風險發出警告。繼中國國家發改委、央行等四部委聯合發聲,稱監管部門已“密切關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後,商務部官員亦直言,部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存在盲目性,屬于“蛇吞象”。
此後,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受到的監管明顯收緊。按照新規,企業需在對外投資前做一個“體檢”,即對外投資真實性審查,提交對外投資項目凈值調查報告、董事會管理層決策材料、企業財務報表等材料。在進行境外收購時,還要報告其主營業務情況、資金來源等信息。
“這些監管措施把‘湊數’的對外投資都擠掉了。”白明稱。
直觀的例子是,1月中國流向海外房地產的投資同比下降84.3%,流向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投資不到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
除本國監管收緊外,國外投資保護主義反彈也加大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難度。
據美國外交關係學會(CFR)數據,2016年中國企業在美國和歐洲因“管理因素”被叫停的收購案價值高達750億美元,是上年的7倍。受美國政府部門加大審查力度等因素影響,2016年共有30項中方收購案落空。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德國、法國和意大利正謀求對中國企業海外高科技並購交易擁有更大的否決權,以防其利用並購獲得核心技術。在此情況下,近年來越發青睞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的中國投資者將面臨更大阻礙。
盡管1月數據不一定能代表全年,但考慮到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依然疲弱,保護主義升溫之勢短期內難以緩解,中國對外投資“高歌猛進”態勢2017年料將告一段落。用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的話說,今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穩中趨緩、緩中向好”。
不管是出于主動還是被迫無奈,對外投資放慢腳步,都應成為中國企業認真反思調整、蓄勢待發的契機。
如白明所言,向海外大舉投資實際上並未帶來預期的高額回報。而中國對外投資,要的是企業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在國際大市場、大舞臺佔據一席之地這個“里子”,不是投了多少錢的“面子”。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亞非也表示,在發達國家對中國投資歧視性限制增加,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情況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繼續走老路已經行不通,應調整方向。企業應加強風險研究和評估,並與其他國家合作,制定全球風險治理的新規則,在制度設計上掌握主動。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