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 題:中國“去産革命”力保産業和人的全面升級
新華社記者孫亮全 李雲路 梁曉飛
在“霸王級”寒潮侵襲中國大地的這個冬天,能源大省山西省太原市的“快滴哥”樊亮跑起活來比平日更熱火朝天。兩個月前,他還是一名煤礦工人。
樊亮原供職于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公司一下屬煤礦,隨著煤炭行情的下滑,企業效益萎縮嚴重。在“控産減員增效”政策出臺後,樊亮所在的煤礦于去年下半年正式停産。
承擔著養家重擔的樊亮,分流下崗後很快用自己的私家車註冊成為打車軟體“滴滴快車”司機。兩個多月來,他已經接了400多單生意。
雖然辛苦,樊亮很滿意現在的生活。他告訴記者,在山西,像他這樣從煤礦出來跑“快車”的司機有很多。山西正在進行著一場“去産能”變革。
有中國“煤海”之稱的山西提出,“十三五”期間現有生産煤礦産能核定“只減不增”,且不再新上新建、擴建煤礦項目,以此控制現有生産煤礦核增能力和新建煤礦新增能力。
時下的中國正在為産能過剩困擾,它已經為阻礙經濟健康發展的“惡性毒瘤”。在煤炭領域,截至2015年上半年,山西煤炭行業已經連續12個月全行業虧損,虧損額超過40億元,下半年這一數字還在增加。
鋼鐵、水泥、多晶硅、平板玻璃等行業都面臨著産能過剩的嚴峻形勢。這些過剩行業的企業不僅佔用了大量資源,使得有限資源無法用到代表中國經濟未來方向的新興産業中去,還可能帶來信用風險,並傳導到其他領域。
以山西為例,長期以來,“一煤獨大”的山西其煤炭命脈被五大煤企掌握。而在2015年三季度末,這些企業的資産負債總額達9000多億元。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去産能”被列為今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並確定了“多兼併重組,少破産清算”的思路。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表示,煤炭供需失衡是經濟結構調整、産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優化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等因素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
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加大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突出做好“去産能、降成本、補短板”工作。
“坐在煤堆上”的山西已經提出把推動優勢産能融入“一帶一路”,作為化解過剩産能、擴大、提升對外開放的策略之一。
山西省商務廳廳長孫躍進説,“十三五”期間,山西要加快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産能合作,推動煤炭、礦山、交通、紡機、汽車等裝備製造業優勢産能走出去。
也有人質疑,此輪“去産革命”將再次讓中國面臨老企業退出和大規模人員分流等困難,可能導致上世紀發生的“下崗潮”。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政府應對措施的完善,對於此輪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導致的人員分流,市場已經具備充足吸收消化能力,而相關保障政策的出臺也將打消各地方“去産能”的後顧之憂。
剛剛結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國政府針對化解相關行業過剩産能出臺了去産能的原則、路徑和保障政策。
已經出臺的保障措施包括: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按規定對地方化解過剩産能中的人員分流安置給予獎補;支援金融機構做好呆賬核銷和抵債資産處置,完善不良資産批量轉讓政策;支援保險資金等社會資本參與企業並購重組,發展相關産權交易市場等。
記者實地採訪發現,多年結構調整、企業轉型,以及近年來新産業、新業態的發展,儘管面臨市場大幅波動,礦區社會仍較為穩定。
有著70餘年開採歷史的大同同煤集團同家梁礦,經過多年高強度開採,資源逐漸枯竭,設計産能300萬噸/年,實際産量已不足50萬噸,虧損不斷增加。
同家梁礦一位負責人表示,儘管人員分流很難,但通過組織勞務輸出、鼓勵職工創業等方式,煤礦用工已經從過去的6500多人,減到了5400多人。
據他介紹,分流的人員中,有1000多技術工人在集團的新建礦井從事掘進等井下生産輔助,另外有100多人註冊成立井下搬家公司,並實現了盈利。還有一部分工人像樊亮一樣,利用所長做起自己的生意。
“一天下來除去油錢,我能有一兩百元的收入。加上礦裏給我們的安置補貼,日子過得很安心踏實。”樊亮説。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