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出版重大科技項目“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竣工大會20日在京舉行。該工程建成了目前我國唯一一個由政府主導的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可以為新聞出版單位和公眾提供從註冊、交易到侵權追蹤的全流程版權保護技術服務。業內人士認為,該工程的投入使用將提升我國版權保護水準,促進版權産業發展。
該工程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如數字內容分段控制技術,可實現作品的按章、節、頁進行版權保護;媒體指紋技術,可以高效和唯一地識別並提取一個作品的特徵資訊,實現即使無作品也可進行作品的侵權追蹤和確權,滿足出版單位電子書不離開出版單位即能享受版權保護服務的需求;自適應多媒體數字浮水印技術,可實現在不影響原始文件可觀性、完整性的情況下,對文本、圖像、視頻和音頻等進行不同類型作品嵌入相應版權資訊等。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認為,該工程的竣工解決了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他説,由於版權保護等問題難以解決,傳統出版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緩慢;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由於傳統保護手段無法有效跟進,侵權盜版行為屢禁不絕,很多權利人包括傳統出版單位不願、也不敢將優質內容資源交給數字出版企業。現在有了這些新技術,權利人可以放心將作品的數字版權授權給出版發行單位。以往,在網路條件下,權利人不知道電子書銷售平臺到底賣了多少,現在通過這套技術可以獲取可信交易數據,有利於促進電子書的交易。
侵權盜版是制約我國數字出版産業發展的一大頑疾。《2015年中國網路文學版權保護白皮書》顯示,2014年盜版網路文學如果全部按照正版計價,PC端付費閱讀收入損失將達到43.2億元,移動端付費閱讀收入損失達34.5億元,衍生産品産值損失21.8億元,行業損失近100億元。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