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智慧製造就是跨界大數據,即用戶大數據、製造流程大數據和供應鏈大數據三者打通。明年‘雙11’,我們將會精確地備料和生産,儲存多少零件,生産線什麼時候開,這些都可以根據歷史數據計算出來。”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這樣形容大數據的意義。
和他一樣,本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與會嘉賓幾乎言必稱“大數據”。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甚至直白地將數據與前兩次技術革命中的主角煤炭與石油相提並論:“這一次網際網路技術革命,數據是核心資源,未來數據是生産資料,計算是生産力。”
大數據應用的基礎,源自技術進步帶來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旭表示:“拿DNA排序來説,10年前分析一個人要一個月時間,1000萬美元;現在只要一週,1500美元,我們的目標是3年後達到24小時,500美元,這就是數據的革命。”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看來,大數據意味著4種能力。“一是整合和融合,海量數據匯集帶來價值的提升;二是計算,通過雲計算,能夠被迅速利用;三是洞察,人們可以由此發現新的規律,重新認識事物間的關係;四是預見,能夠幫助人們決策。”
4種能力交織,智慧應運而生。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説,大數據應用早已不是鏡花水月。美團點評CEO王興在論壇發言中給出了一個有趣的數據。“我們每天有700萬筆訂單,但送一個外賣平均時間只有28分鐘。速度來自同城即時調度配送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一方面對送貨員的狀態和分佈有清晰了解,一方面會對消費者的需求有清晰統計和預測,並根據這兩點來智慧調配運力資源。”
招聘網站領英執行主席、聯合創始人裏德·霍夫曼同樣講述了大數據的大智慧。“在美國猶他州、英國曼徹斯特,我們都根據公司的需求數據和網站上的簡歷數據幫助城市進行分析,現在哪些行業能夠提供工作崗位,未來的工作崗位是什麼形態,目前失業人士又有哪些技能等。通過這些分析,城市就能夠拿出有針對性的就業資源幫助大家重新就業。”
但是,大數據的能量並非僅僅止步於此,它也在促成新的商業模式。“哪怕在5年前,對於傳統企業來説,還意識不到數據的重要性。但今天,數據已經成為我們新生態圈的中心。”卓爾集團董事長閻志告訴記者:“卓爾旗下有500萬平方米的漢口北市場和300萬平方米的天津電商城,基於對傳統批發市場業務的熟悉,建立了目前年交易額超過430億元的批發市場線上交易平臺,就是為了要獲得數據。依靠這些來自線下線上的數據資源,開始提供智慧貨運服務和基於供應鏈的金融服務,形成了自己的生態閉環。”在他看來,專業利用手中傳統産業沉澱的數據資源,是傳統企業轉身的“關鍵”。
“真正場景化的大數據,能夠形成新的商業邏輯。”WiFi萬能鑰匙總裁張發有舉例説,“一個街邊的美甲店,店主不可能負擔得了戶外廣告或電視廣告的成本,但是店主可以通過WiFi萬能鑰匙向周邊5公里以內的年輕女性精準投遞促銷資訊。這種精準投放能實現,是因為人和場景的匹配提升了廣告的投放效率,進而降低成本。但前提條件是,你能為用戶準確地畫像,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人。”
在通往明天的路上,大數據應用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在中國科學院秘書長鄧麥村看來,加強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我們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多層次、多類型的大數據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培養專業化數據工程師等大數據專業人才,大力培養具有統計分析、電腦技術、經濟管理等多學科知識的複合型人才。”
對於更多從業者來説,最期盼政府能夠更快更廣泛地開放手中的數據資源。在17日舉行的“網際網路+出行”分論壇上,交通運輸部與百度地圖合作建設的綜合交通出行大數據開放雲平臺“出行雲”正式上線。作為全國首個交通領域的出行大數據開放平臺,這一平臺已接入全國15個省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相關數據。百度地圖開放平臺總經理李志堂説:“促進政府開放數據,需要建立一個多贏的機制。‘數據換服務’是較為可行的思路,比如政府出於監管需求,要給貨運車輛安裝GPS設備,政府給我們數據,我們輸出技術和能力,將它們變成路況,為公眾和政府決策提供服務,這樣政府就有比較積極的數據開放意願。”(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 靜 崔國強)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