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作東繪
去年7月,《關於進一步規範基層工作指導和管理秩序若干規定》頒發,明確“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軍隊人員在課外活動時間、休息日、節假日等個人支配的時間,可以使用手機(含智慧手機),可以通過個人移動終端或者軍營網吧使用網際網路。具體辦法由師旅級單位結合實際制定。”
轉眼一年過去,這一適應時代變化而出臺的“接地氣之舉”在基層落實得怎樣?給基層管理、教育和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部隊遇到了哪些困惑和難題?從即日起,本版將陸續推出一組稿件,聚焦智慧手機和網際網路進軍營,介紹各單位的好經驗、好做法和發生在青年官兵身邊的暖心“網事”。來稿請發送至jwtd81@126.com。
——編 者
思維更新——
千呼萬喚的資訊化素養,不會産生在“真空”中
説起智慧手機,第21集團軍領導總會提起這樣一件事兒——
2013年7月,甘肅岷縣發生6.6級地震。災情緊急,正在甘肅老家休假的該集團軍某團一連四級軍士長鞏保軍就近參與搶險救災。
鞏保軍所在團是抗震救災應急救援隊,距震區600多公里。得知團隊出動救災的消息後,他第一時間用微信將當地的現狀、災情、道路通暢情況等資訊發給正在開進途中的指揮部人員。這些直觀而及時的第一手圖文資料,為指揮員快速科學部署救災兵力提供了重要參考。
救災結束後,鞏保軍受到了上級的表揚,他通過手機發送災區資訊的舉動也讓官兵們陷入了深思。
“在爭分奪秒救災的危急時刻,一名戰士能想到向部隊及時通報資訊,這看似簡單的舉動,不正是我們千呼萬喚的資訊化思維嗎?”團領導感慨地説,如果一味禁止使用網路和智慧手機,這樣的思維還會有嗎?恐怕要打個問號。
其實,早在這件事之前,該集團軍就開始探索網際網路有序進入軍營之路,其間雖有波折,但有一個理念始終未變:資訊網路思維不是憑空産生的,無網的“真空”只會讓官兵的思維與時代脫節。對於智慧手機和網際網路,晚用不如早用,前提是科學管理和使用。
去年7月,《關於進一步規範基層工作指導和管理秩序若干規定》頒發後,該集團軍所屬各單位很快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了一系列細化管理措施,科學規範智慧手機使用。某炮兵團駐地偏遠,為解決手機網路信道過窄的問題,他們協調當地通信部門在營區增設了3個信號塔,架通了“掌上資訊高速路”。智慧手機和網際網路使用的範圍大大增加,給官兵帶來了很多幫助。
某工兵團在剛果(金)執行維和任務期間,一台工程車出現故障,修理所多次維修都沒有找到“病因”。他們通過手機視頻與國內廠家的工程師進行“網路會診”,借助專家“外腦”,很快將這臺工程車修好。
知識刷新——
給別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今年1月,該集團軍某炮兵團加榴炮營營長邱龍彪參加二連的一次新聞點評。邱營長原本只是來檢查人員在位情況,不料卻被大學生士兵王志遠關於“一帶一路”建設的發言吸引住了。整整8分鐘,邱龍彪沒挪步,站著聽完了王志遠的發言。
“一名新戰士把‘一帶一路’戰略的歷史背景、現實意義講得頭頭是道,有的理解甚至超過我,當時我就想,如果我們再不學習,可能真帶不好兵了。”邱龍彪專門與王志遠作了一次長談。王志遠是個“新媒體控”,入伍前就辦過微信公眾號,可謂小半個“媒體人”。入伍後,他保持著從各個新媒體平臺上獲取資訊的習慣,是連隊有名的“小百科”。
“過去幹部骨幹在戰士面前的知識優越感,伴隨著新媒體的到來,逐步被瓦解了。”三營教導員周金良與邱龍彪有一樣的感受。以往幹部骨幹講課,大家聽著挺新鮮,如今人人手中都有智慧手機,課堂上的知識能不能比掌上的內容更引人入勝?
給別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網路和新媒體倒逼著該集團軍帶兵人實現能力素質升級。“吃老本”行不通了,許多幹部骨幹每天出完早操,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新聞客戶端瀏覽當日熱點。一位指導員説:“戰士隨時會發問,知識時時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聯繫實際,教育者自身要對各種問題有深入的思考與理解,讓官兵真正信服才行。”
正在剛果(金)執行維和任務的某工兵團維和分隊生活條件惡劣,工作任務很重,這對開展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經過上級批准,他們創辦了“藍盔利斧”微信公眾號。
曬維和家書、講維和故事、評維和之星……一系列富有“中國工兵特色”的新媒體內容相繼亮相。評論區裏,團領導客串的“小編”逐條回復網友留言。不少官兵家屬也成了“藍盔利斧”微信公眾號的粉絲。短短半年時間,“藍盔利斧”就有數千人關注。
“維和軍人的樣子是什麼?付清禮烈士給我們樹立了榜樣。”清明節前夕,推土機操作手付清禮的事跡讓許多戰友看得潸然淚下。士官余鑫深有感觸地説:“走出國門,我們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中國軍人的形象。沿著英雄的足跡,堅決完成好維和任務,就是維和軍人應有的好樣子!”
交流走心——
讓方寸螢幕成為知兵愛兵新陣地
“微信溝通,少了幾分顧慮與為難,多了幾分坦誠與直率。有些話當面不好説,通過微信來表達挺好。”某工兵團四連排長左源萌對自己剛到連隊的一段經歷記憶猶新。
左源萌今年25歲,排裏有兩名老班長分別是32歲和36歲。有一次,他在分配任務時考慮不週,三班班長、上士符芳清直接指出他的分工不合理。
左源萌頓時覺得臉上挂不住,工作也是別著勁兒幹完的。當天晚上,符芳清主動在微信上跟左源萌聊了起來:“排長,我脾氣有點急,白天不該直接打斷你的話!”
老班長的坦誠讓左源萌既意外又感動。他發了一個鬼臉表情,回答道:“你年齡比我大,軍齡比我長,工作比我有經驗,希望以後多多支援、提醒。”老班長給他回了個笑臉表情。一次不愉快,就這樣在微信上無聲地化解了。
“新媒體使官兵間的交流渠道越來越多,溝通越來越便利、快捷。懂微信現在是全團基層幹部的一個必修課。”該集團軍某炮兵團政委李鴻劍説,全團官兵中大都用智慧手機和社交軟體,多數人都有好幾個微信群,可以説人人都在“群”中,這是了解官兵思想動態的一個有效渠道。
“凍死寶寶了!”去年年底,某工兵團一連戰士張小彬在微信朋友圈裏分享了一條動態。發者無心,看者有意,排長崔丙金髮現後刨根問底。原來,駐地冬季氣溫極低,官兵站崗時穿的大衣護不住腿。崔丙金將這一情況向上級反映後,團裏給哨兵專門配發了護膝等保暖品。
“看發帖什麼語氣,了解情緒變化;看轉載什麼帖文,了解關注方向;看發佈什麼照片,了解活動軌跡;看訂閱什麼類型,了解興趣愛好;看評論什麼內容,了解思想動態。”李鴻劍介紹説,針對智慧手機和社交軟體的特點,團裏著力做好教育引導工作,使方寸螢幕成為知兵的新陣地,把愛兵真正落到實處。“今天的帶兵人,要把智慧手機和社交軟體當作自己的另一雙眼睛和耳朵!”李鴻劍説。(孫興維 侯國榮 朱江偉)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