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美國經濟或繼續陷入“失落”中

2016年08月12日 09:00:5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美國勞工部9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國非農部門勞動生産率連續第三個季度下滑。這一疲弱無力的數據似乎又給美國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的觀點提供了最新的有力證明。

  【無力的現實】

  根據勞工部發佈的數據,第二季度美國非農部門勞動生産率按年率計算下降0.5%,為連續第三個季度下滑。這也創下了1979年以來勞動生産率下滑時間最長的紀錄。同時數據也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當季勞動生産率下降0.4%。

  非農生産力數據的意外下跌可能證實了美聯儲對美國經濟最壞的擔憂——擔心美國經濟滑向長期的慢增長,雖然現在看起來這份擔憂越來越變成了現實。

  路透社報道稱,生産率持續疲弱可能引發市場對美國企業利潤和公司維持近期強勁雇傭步伐能力的擔憂。

  此外,上週五美國勞工統計局公佈的就業數據顯示,7月份美國非農就業人口增長25.5萬。雖然這是一個看起來挺“漂亮”的成績,但卻只是表面現象。經濟學家指出,新增的就業絕大多數都來自醫療行業以及商業服務、休閒等行業,因此季節性因素或為就業增長提供了支撐。而經濟真正的支柱行業卻表現糟糕。礦業一直在削減崗位,建築行業就業也呈負增長趨勢,一直沒有從5月份流失1.8萬個崗位的慘狀中恢復過來。

  “債王”格羅斯也聲稱,“如果不是消費者支出在撐著的話,美國經濟基本已經在衰退了。雖然企業雇傭強勁,但投資支出缺乏。”

  據統計,過去的5年裏,美國每一季的勞動生産率年增幅均低於1%,這已經足夠表明美國經濟的潛在增速下降。而美聯儲遲遲沒有加息動作,也能説明美國經濟的復蘇並未達到預期。

  美聯儲主席耶倫6月就曾表示,勞動生産率的增長前景是美國經濟面臨的關鍵不確定因素之一,也是決定美國民眾生活水準的關鍵因素。過去幾年,美國就業市場穩步改善但經濟增速溫和,反映出勞動生産率增長大幅放緩。因此她也強烈地建議美國國會和政府採取促進投資和創新、加強教育的舉措來提高勞動生産率。

  “總體上來説,美國經濟目前沒有強勁支撐的點,有些經濟學家強調的創新産業事實上也沒有看到突出的亮點,這些都不足以維持長期的增長。我對美國經濟的未來持悲觀預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魏民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

  【沉重的未來】

  就業人數增加,生産卻並未出現增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悖論”?美國經濟究竟怎麼了?

  其實很簡單——美國經濟依舊沒有從危機後的疲弱中恢復,甚至不知道到底還能不能恢復成功。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以美國前財長拉裏·薩默斯為首的經濟學家一直在提出一個令人警醒的理論,即美國可能深陷所謂的“長期停滯”——經濟增長乏力,同時利率低迷。美聯儲一度不接受這種悲觀的預測。但最近好像有越來越明顯的動搖。美聯儲理事傑羅姆·鮑威爾近日對低迷的勞動生産率表示了不樂觀的看法,聲稱美國經濟陷入長期低增長的風險日益增加,這也要求官方利率比之前預計的更低一些。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分析師揚·日林斯基則對就業數據也提出了質疑。他指出,美國修正通脹後的GDP平均增長率自從2001年起就低於2%,就業市場數年不見起色,很多人在求職過程中受打擊而放棄了找工作,也就不再包含在“失業”數據中。因此,官方失業率數據低估了一些想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數。

  從美聯儲遲遲沒有加息動作也能看出美國經濟的真實景象到底如何。美聯儲相關人員稱,不加息是因為尚未達到滿足加息的三個條件,即通脹超過2%、就業增長足夠強勁、內部經濟增長外部無過多風險因素。

  “現在通脹距離2%還差很多,如果沒有明顯上升的跡象的話,目前依舊不構成加息的條件。”魏民分析,美國經濟高度依賴金融市場,實體經濟基本已經空了,現在雖然一直強調要重回實體經濟,個別地方也表現出亮點,但卻沒有看到非常整體見效的舉措。尤其是目前外部環境比較動蕩,不排除有極端的事件把經濟拉到衰退的局面。

  “現在是全球經濟都遭遇到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而美國更是其中的火車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傳統的增長動力在減弱,但是新的動力卻沒有找到,新的技術體系與規則體系尚未形成,産業結構的重組也無法一蹴而就。

  德國《經濟週刊》援引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馬丁·費爾德斯的觀點稱,國家債務依舊居高不下和精英大學以下教育系統的不完善都對美國經濟增長産生抑製作用。他預測,未來幾年美國最多只能達到2.5%的增速。

  【不安的國家】

  衰落的恐怕還不僅僅是經濟。埋在財富製造與交換的經濟表像之下更深層次的政經危機,才是這個“超級大國”更需要反思的關鍵。

  毫無疑問,一個好的管理機制可以將人們的創造力匯集起來,帶來更高效的勞動生産率和新的發明。但現今的美國卻在相反的路子上越走越遠。

  “近些年,很多有價值的改革因為政治的原因而陷於僵局。”揚·日林斯基指出。

  直至今日,上百萬美國人並未從危機中真正恢復過來。有經濟學家甚至直接稱之為“失去的一代”,並指出,奧巴馬執政8年交出的的經濟答卷,也遠沒有表面上的那些數字來得那麼光鮮。

  尤其是,在沒有實質復蘇也找不到辦法實質復蘇的情況下,美國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安全,不惜靠攪亂中東歐洲、攪動亞太安全來取得美元的升值,給地緣政治穩定帶來一重重災難。

  “只要生産率得不到提高,發達國家的生活水準就無法提高,也就無法承擔伴隨老齡化而增加的成本。”日本《日經商貿週刊》刊文稱,不景氣的生産率數字凸顯出兩點,第一,世界經濟的預期依舊脆弱;第二,藍領階層的處境將越發艱難。

  看看唐納德·特朗普是如何一步步獲得支援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或許也能反映出美國人心中的“不安”究竟有多強烈。

  “特朗普畢竟面向的是廣大群眾,而希拉裏則是傾向於華爾街的精英階層。目前美國的社會分化已經到了一個必須作出改變的階段,資本越來越向大企業家手中集中。如果按照希拉裏的經濟政策,可能還會加劇美國貧富差距的問題。特朗普的問題則在於保守主義的抬頭和對全球化的排斥。”魏民説。

  特朗普説得更直接:“美國主義,而非全球主義,將成為我們新的招牌。”

  這可叫已經負債纍纍的美國人民怎麼選才好?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