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化菜市場開始在京城走俏,海淀、豐臺、西城等區均已開始提速對傳統菜市場、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傳統菜市場大多是個體經營、機構鬆散、智聯參差不齊,改造後的超市化菜市場給周邊群眾帶來了全新的蔬菜水果購買體驗。但是菜市場超市化並非只是環境和貨架的改變,統一收銀、供應鏈保障、産品可追溯等都應該向現代商超模式對齊甚至更進一步。
新面孔入市
“首食生鮮”,一家新面孔超市最近在北京頻頻出現,蔬菜、水果、海産品、牛羊肉及熟食、米麵副食、相關特産等,店內商品基本能夠滿足居民日常的生活需求。這是首農集團旗下的生鮮超市,在首食生鮮的店址周邊,有些原來是散亂的菜市場,有些是其他超市還沒有顧及到的偏僻地方,還有些是消費需求旺盛的區域。事實上,對於海淀田村半壁店、豐臺街道的游泳場北路等區域,他們也將迎來或者已經迎來新面孔。
位於海澱區田村半壁店77號北京雪花冷凍箱廠內的天下城市場,佔地面積1.26萬平方米,現建築總面積24506平方米(其中違法建設9000余平方米),共有商戶352戶,流動人口764人,經營包括服裝鞋帽、百貨、餐飲糕點、蔬菜肉蛋、電器數位、網吧歌廳、藥店醫院等諸多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市場經營龐雜、人員密集、違建突出、環境臟亂,在食品、消防等方面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天下城市場清退後,田村路街道特別聯繫了半壁店地區超市發,蔬果每天都由超市發的果菜配送中心統一配送,臨時菜店邊經營、邊裝修,裝修後的半壁店菜店將有1100多平方米,裏面售賣肉類、水産類、蔬果類、主食、配料等食品,將成為周邊比較大型的綜合生鮮超市。
位於北京石景山魯谷社區的居民從去年底開始不再去露天的菜市場買菜了,原來的菜市場位於社區內一棟樓底商外,一字擺開大約四五十米的攤販,而現在則是退路進店,由統一的生活服務中心取代,原來的菜販進入生活服務中心大廳內,形成固定攤位,環境改善明顯,且有辦公人員來監督菜市場的交易公平問題。
政策時機
品牌化、連鎖化超市取代原有的菜市場在海淀越來越多,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去年海淀全區關停有形市場131家,涉及建築面積近40萬平方米、攤位數6000余個、從業人員3.5萬餘人。海澱區在疏解的同時,通過增設固定式便民服務網點、引導周邊現有超市擴大果蔬銷售面積、開通流動售菜車、回歸原有配套商業設施等多種措施,避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疏解的影響。據了解,海澱區制定了《海澱區菜籃子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按照平均每個社區、村都有一個規模售菜點的目標,制定了相應的資金支援標準,爭取在2017年底扶持售菜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網點500個,2018年底扶持總數達到700個。
豐台區在今年上半年召開“品質生活在豐臺”新聞發佈會,豐台區副區長楊振濤在會上強調,為了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品質的提升,豐台區將加快推進區內88家菜市場向超市化轉型,預計將在三年內完成,目前已累計改造32家。豐台區商務委主任郭曉一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今年豐台區將力爭使原本分散經營的菜市場變身為集中經營的生鮮超市,豐臺街道的游泳場北路菜市場、新村街道的大福來便民菜市場、馬家堡街道的中苑瑞麗菜市場是重點改造的幾家菜市場。在菜市場完成轉型後,原則上面積不小于600平方米,蔬菜水果經營區營業面積應不小于全場總營業面積的1/3。目前,豐台區內大概有90家農副産品市場,其中80多家零售,6家批發,所有有條件進行改造的零售市場都將爭取在三年內完成升級,若後期出現改造條件不足的市場,則有待市場自行化解。
這樣的政策機會被新發地看到了。新發地總經理張月琳稱,新發地生鮮超市項目先期將通過位於豐臺的“農改超”項目試點,試點成功後第一年,預計會在北京市主要社區租賃商業物業,開3-4家生鮮超市。除了政策引導,一些致力於生鮮零售的農業公司也在推動北京的菜市場向超市轉型。王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繁旭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除當地政府規劃中的農改超外,如果發現有適合轉型做超市的地方,也可以和政府溝通思路,充分論證可行後著手去做。據上述人士介紹,其公司和首農物流合作,在海澱區、朝陽區、通州區有不少改造轉型的案例。
大腕支撐
據張繁旭介紹,“一個菜市場有幾百上千人在經營,一家一戶,而且流動性比較強,改造為生鮮超市後,統一收銀,集約化管理,超市內的商品大多是基地直採,也降低了成本,同時産品可追溯,在食品安全上有保障,環境也比之前優化很多”。農改超的好處顯而易見,其實北京在2003年就開始了這一轉型升級的進程。2003年6月,西三里河二區的農貿市場轉型為萬方全順便利店,蔬菜、水果、生鮮魚肉全都實行了超市式銷售,顧客可以在貨架前自由挑選,然後到收款臺統一交費。這是北京第一家實行“農改超”的蔬菜生鮮市場,而促使其發生的背景之一是,自非典疫情發生以來,附近居民不願意再走進環境臟亂的農貿市場,每天銷售額急劇下降,於是西城區萬方公司將這裡進行了“農改超”———把農貿市場改成了超市。事實上,彼時北京市商務委已經規劃農貿市場將逐步從市區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購物方便、價格與農貿市場持平或略高、環境舒適潔凈的超市。非典疫情的發生使本市“農改超”步伐大大加快。
但是從超市本身的經營和管控來看,生鮮超市的技術要求比較高。除了把進貨、售賣、促銷等前臺工作控制好,後臺也需要基地、供應鏈、物流配送、標準化等一系列支撐。“有規模支援和成本優勢,生鮮超市才能找到生存點。” 據零售業內人士介紹,生鮮品類毛利低、損耗大,傳統超市在運營時一直是以生鮮帶人氣、日用百貨類商品賺利潤,一般情況下,生鮮綜合毛利在15%以下,而日用百貨類可以達到30%以上,將生鮮部分單獨出來以專業店的形式運營,對於門店來説有不小的盈利壓力。
據北京商報記者觀察,一般敢於接手菜市場改造的超市都有著多年的生鮮運營經驗和深厚的供應鏈資源,首農、新發地、超市發,莫不如此。一方面在運營資金上壓力較小,更重要的是在規模優勢下,基地採購價格更便宜,品質更有保障。首農集團是北京市最大的涉農國有企業,在現代農牧業、食品加工業和現代物産物流業方面處於國內同行業龍頭地位,目前新成立的首食生鮮超市是由其全資子公司北京首農集團食品經營中心發起進行。張月琳曾表示,新發地之所以做生鮮超市,一是看到市場對高端農産品有較大需求。二是,“如果我們不去做,我們不認為別人能做出我們認為好的生鮮零售業態”。對於切入高端生鮮零售市場的優勢,張月琳認為,新發地的優勢在於供應鏈,新發地可以從原産地開始做起。目前,新發地生鮮超市項目由北京新發地珍品薈有限公司負責運營,該公司由新發地與新發地銷售大戶合資成立。
北京商報記者 邵藍潔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