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令”欲解綁百億河豚産業鬆口氣
河豚“禁食”26年,出口遭遇壓價,內銷轉為“地下”;新政落地促企業擴産能,市場將洗牌
4月18日,在《關於有條件放開養殖河豚生産經營的通知》聽證會上,國內規模河豚養殖企業悉數到場。對南北兩派的企業而言,有條件放開河豚養殖經營的政策落地,打破了“禁食不禁養”的行業魔咒,也讓這個産值上百億的市場再次迎來爆發。
過去26年裏,在國內市場無明確政策支撐的情況下,北方養殖企業為避開政策風險主攻日韓餐飲市場,南方養殖企業則被迫採用“地下”方式向國內供貨。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禁食政策與出口環境的變化,河豚産業屢受衝擊。海外市場日趨飽和,收購商屢屢壓價,價格遭遇腰斬。國內市場波動頻繁,一紙文件讓餐飲企業全面停止收購河豚,幾近讓國內市場全面崩盤。
新政讓整個河豚産業看到了希望,不少企業選擇擴充産能轉攻國內市場,甚至進軍上游餐飲供應鏈。業內預計,行業再次爆發加之備案條件約束,意味著河豚市場將迎來規模性洗牌。
政策
困擾26年 河豚禁閘初開
《通知》規定,河豚養殖、加工企業在經過農業部、衛計委、食藥監三部門進行備案登記並通過專家組審核驗收後,即可光明正大地在國內市場出售經過許可的河豚加工産品。這意味著,令養殖企業“痛苦”了30年的河豚“禁食”閘門,終於開啟了一道縫隙。
河豚內銷政策不明朗曾是業內最頭疼的問題。1990年,原衛生部出臺《水産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河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2011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又重申這一規定,要求在國家有關政策調整前,嚴禁任何餐飲服務提供者加工製作新鮮河豚。
然而另一邊,卻是國內市場對河豚的龐大需求。這種尷尬局面下,河豚逐漸開始在地下流通,並在長三角地區形成固定消費市場,成為餐飲、養殖業公開的秘密。
“每年能賣七八萬斤,江蘇、上海等地需求最大。”廣東河豚養殖大戶黃觀榮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從事河豚養殖10多年,旗下有300多個合作社成員,養殖面積達1萬畝左右,主要對長三角地區的餐飲企業供貨,“這麼多年來,從沒出現過河豚中毒的案例。”
根據河豚行業協會和多家養殖大戶提供的數據來看,主打內銷的暗紋東方鲀年産量約為2萬噸,批發價格穩定在30元/斤左右,每年僅養殖銷售收入便可達到12億元。
然而,2015年10月15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就山西省關於流通環節是否銷售河豚有關問題的請示發出公開復函,稱河豚屬於《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禁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在相關標準發佈前禁止食品經營者銷售河豚。
中國漁業協會河豚魚分會常務副會長、大連天正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孟雪松告訴新京報記者,這紙復函幾乎讓國內養殖産業全面崩盤。其公佈時正值河豚出塘銷售季節,但餐飲企業卻受禁令影響停止進貨,電商平臺也紛紛下架産品。
“銷售整體萎縮,當年大量河豚壓塘不能上市,損失重大。養殖河豚又無法室外越冬,大量凍傷、死亡,整個産業接近崩盤。僅廣東一地便有200多名養殖大戶聯名上書,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並聯合商討。”孟雪松説。
影響1
出口企業擴産能轉攻內銷
如今,有條件放開河豚養殖經營的新政讓業內看到了轉機。孟雪松初步預計,解禁後,國內河豚市場將達到甚至超越出口規模。
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中國河豚産業呈現出南北兩派。以遼寧、河北、山東、天津為代表的北方主産區,主要從事海水養殖紅鰭東方鲀,出口日本、韓國等高端市場;以江蘇、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為代表的南方主産區,則從事淡水養殖暗紋東方鲀,內銷主打中低端市場。
目前,南北兩大産區已經帶動起一條年産值超百億的河豚産業鏈。全國每年河豚産量在3萬-5萬噸,年産值100億元,直接從業人員達20萬人左右。
孟雪松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日本、韓國兩大市場每年對紅鰭東方鲀的需求量在3000-4000噸,這一數據與中國現有養殖量基本持平。但近幾年來,隨著國內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日韓逐漸飽和的市場,河豚出口價格出現了過山車式的變化。
“最慘的時候,價格只有5元/斤,連出口的運費都賺不回來。”唐山海都水産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衛東告訴新京報記者,出口東方紅鰭鲀在日本市場平均售價約在20美元/公斤。2001年北方産量出現爆髮式增長,但國外收購商聯手壓低價格,導致出口價格遭遇了斷崖式下跌。
“日韓經銷商給出的價格是3萬-4萬元/噸,但我們的養殖成本就在6萬-7萬元/噸,相當於腰斬一半。如果國內市場不放開,國外市場又只有日本、韓國,定價權完全掌握在人家手中,最後只能低價拋售。”孟雪松説。
新政出臺後,越來越多從事河豚出口的企業看到了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開始轉攻內銷。李衛東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在保持原有出口市場的同時,已經向國內上游餐飲業進軍,開設試點河豚餐廳,並計劃開發更多的加工産品,通過餐飲和商超兩大渠道擴充銷量。
孟雪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新政出臺後,原來從事出口的規模化養殖企業已經開始準備申請備案,並逐步擴大産能和規模,“僅我們一家便在河北投資3億建立新廠,專門供應京津冀地區,預計銷售規模能夠擴大一倍以上。”
影響2
國內市場進入規模化洗牌階段
與出口企業相比,更多主打國內市場的企業還是選擇觀望。廣東河豚養殖大戶黃觀榮告訴新京報記者,其合作社暫無擴張計劃,“先看看放開後國內餐飲市場的整體需求,再決定擴大産能和規模。整個市場的發展最終還是要取決於消費者對於河豚的需求和態度。”
在等待復蘇的同時,整個河豚産業也將迎來重新整合。《通知》對養殖、加工企業的規模提出了一定要求,如申請備案企業要擁有100畝以上開放性養殖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工廠化養殖面積。這意味著未達標的企業原則上無法進行河豚生産經營,即便是此前資質齊全的企業,也只能從事河豚養殖出口、中間魚階段性養殖,等到滿足條件考核通過後才可以供應給經過備案的加工企業。
孟雪松認為,河豚行業洗牌的力度將加大,中小養殖企業將被逐漸納入規模化基地的管理中,“未來公司+基地+養殖戶+標準化的模式將成為主流。通過形成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利用高標準來優勝劣汰,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河豚“禁食令”解禁過程
1990年
原衛生部出臺《水産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河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
2011年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要求在政策調整前,嚴禁任何餐飲服務提供者加工製作新鮮河豚。
2015年11月
農業部曾先後向衛計委、食藥監遞交多份文件並召開研討會,達成有條件放開養殖河豚市場經營的一致意見。
2015年12月11日
農業部、衛計委、食藥監管總局、中國漁業協會等召開“養殖河豚監管相關問題協調會”。
2016年3月23日
農業部辦公廳下發《關於開展養殖河豚魚源基地備案工作的通知》,從2016年起試點。
2016年4月6日
農業部發函《關於召開有條件放開養殖河豚生産經營文件討論的通知》。
2016年4月13日
農業部、衛計委、食藥監總局、行業協會等召開《關於有條件放開養殖河豚生産經營的通知》聽證會。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