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情緒消費”為何有望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2024-06-25 08:27:00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丁慧

  情緒消費成為消費新熱點?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期發佈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指出,2024年,消費者除了追求性價比之外,情緒釋放將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打造今後一個時期新的消費熱點。

  可以看到的是,網際網路上越來越多的人提到“情緒價值”這個詞,年輕的消費者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精神世界,更願意為“情緒”而付費。如今,購物平臺上早已出現各式各樣的、為消費者提供情緒的虛擬商品,如“考試加油包”“情感樹洞”“叫醒哄睡”“失戀安慰”“解壓玩具”等情緒消費品,可謂是花樣繁多。

  這些産品與以往的消費品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實用性不大,甚至沒有實體産品,但卻能為消費者提供實實在在的“情緒價值”。對産品和服務“情緒價值”的追求,也反映了年輕人對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的追求,這背後折射出來的其實是社會文化和消費觀念的演變。

  傳統消費品更為注重實用性,追求為消費者帶來物理上的實際效用。比如,人們購買汽車、家電、房子、手機……追求的都是産品的實用性。隨著社會生活水準的提高,消費者對産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産品的實用性之外,更多看重的是産品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情感滿足和體驗,最為直接的表現——則是市場中的體驗性消費和情感消費的崛起。

  一個有意思的案例則是,某購物平臺2023年年度十大産品之一是虛擬商品“愛因斯坦的腦子”,在考試季頻繁上熱搜。説是“愛因斯坦的腦子”,其實就是顧客在拍下産品後找客服聊天,客服會為顧客即將到來的考試説一聲“加油”。

  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加油和寬慰,就為店舖帶來8萬多單的銷量、3萬多元的銷售額。對此,有人覺得是收“智商稅”,但有人卻從這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虛擬服務中得到了情感滿足。這其實就是“情緒”在驅動人們進行消費。

  事實上,為了滿足某種情緒而付費的行為,有時比人們想像中的更加隱蔽。越來越多與付費有關的文化産品或體驗性消費,其“熱銷”“大爆”的背後都能找到情緒的源頭。比如,去年大火的“淄博趕烤”、哈爾濱冰雪旅遊的火爆,其實都滿足了人們的某種情緒需求;短劇能夠為人們提供簡單粗暴的“爽感”體驗;不同類型的短劇,提供不同的爽點;大爆的長劇集背後成功集中了當下某一種時代情緒,從而引發人們的追捧。

  這也要求企業要敏感地覺察到當下消費者消費心理的變化,提供更具有情感價值的産品和服務。目前,已經有企業通過打造獨特的品牌故事、設計富有情感色彩的産品,從而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比如,這幾年興起的盲盒經濟,就是一個典型的、直接為消費者提供情緒的商品案例。消費者購買盲盒主要是享受揭曉驚喜的感覺,以及享受集齊某個系列産品的滿足感。

  可以説,“情緒消費”早已經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消費決策。未來,或許會有更多企業在提供商品和服務中,將消費者的情感和消費體驗考慮進去。同時,需要提醒消費者的是,目前“情緒消費品”市場對於服務提供者的專業能力、倫理要求、市場監管還未有明確的要求,仍有待規範。對此,消費者要增加識別能力,不要被無良商家割了韭菜。

  (作者是資深時事評論員)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