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穩增長政策落實落細(財經觀)
多下“繡花功夫”、多做通盤考慮、多用市場化手段、完善績效考核體系,讓穩經濟“所有”舉措儘快落地,為企業應對困難風險、抓住機遇爭取更多主動
為紮實穩住經濟大盤,5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6方面33項具體舉措。這33條舉措,“退、緩、補、購、獎”多管齊下,以更大力度助企紓困;促投資、增消費、暢迴圈齊頭並進,繼續靠前發力穩增長保民生。各地方各部門迅速落實,逐項研究逐條細化,把政策“紅包”儘快送到企業手中。
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數據顯示,截至6月16日,專項債發行規模較2021年同期增加1.68萬億元,推動形成實物工作量;6月上半月,國家鐵路單日貨運裝車穩定在18萬車以上的高水準;6月份前三周,上海全社會用電量已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2.48%。當前外部環境仍然存在不確定性,疫情和洪澇災害等對生産的連續性形成一定影響,各方須爭分奪秒抓落實,盡可能縮短政策時滯,提升政策效能,為企業應對風險、抓住機遇爭取更多主動。
要強化精準思維,多下“繡花功夫”,把工作做紮實、做到位。目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保持在有統計記錄以來的低位。部分行業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是缺少訂單、原材料成本上升、産業鏈不通、供應鏈不暢等。針對這類企業的紓困工作,應更加注重在消費終端和産業鏈、供應鏈上加力,加大對中小企業政府採購力度,增加財政促消費措施,以“點對點”運輸等方式協同推動産業鏈供應鏈企業復工達産。對困難較多、情況較為複雜的重點企業,要進行“一企一策”式幫扶。此外,要充分利用稅收大數據系統、財政資金直達系統的技術優勢,做好資金動態監管和政策效果追蹤,為後續政策微調提供科學依據。總之,政策落地越精準,成本越低,效果越好。
要秉持系統思維,多做通盤考慮,強化財政、金融、産業、就業等政策的協調性。比如,做好節奏管理,關注政府債券發行增加對金融市場的影響,關注項目進展以合理調撥使用地方債資金,防止財政資金“趴”在賬上;重視制度建設,獎勵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支援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等舉措都具有制度性特徵,出臺實施細則要系統、全面、規範,穩定各方預期;強化管理協同,進一步深化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市場監管、環保等部門的合作,整合企業註冊登記、生産經營、納稅繳費、環保法務等非金融資訊,提高市場主體資訊透明度,為“因症施治”、提高幫扶效果提供技術支撐;完善考核體系,激勵各方面擰成一股繩。“所有”政策在落實過程中,注重彼此瞻顧、統籌實施,方能疊加發力、事半功倍。
要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盡可能多用市場化辦法解決問題。年初以來,央行引導地方法人銀行自主決策、自擔風險擴大包括信用貸款在內的普惠小微貸款投放,積極挖掘新的融資需求。此次落實相關“所有”舉措,也要按市場規則辦事。比如,鼓勵使用政府資金杠桿撬動社會投資時,要嚴格項目篩選標準,絕不為了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而亂鋪攤子;在政府採購過程中,要堅持招標公開、公正、透明。以市場機制落實政策,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讓“增量政策”與前期“存量政策”有機銜接,收到長期、穩定、可持續的政策效果。
在搏擊風浪中,中國經濟一次次經受住了“大考”。我們相信,只要上下一心、科學應對,一定能克服眼前困難,再次交出高分答卷。(曲哲涵)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04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