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大腦+未來工廠”引領浙江新“智造”
新華社杭州12月22日電 題:“産業大腦+未來工廠”引領浙江新“智造”
新華社記者屈淩燕、魏一駿、林光耀
製造業是浙江的立省之本、強省之基。在“産業大腦+未來工廠”推動下,浙江省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的步伐越來越快,數據生産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被充分激發,引領更多有條件的製造企業和産業集群主動智變升級。
“産業大腦”支撐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年關將至,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普佑機電科技有限公司的廠房內熱火朝天,電機聲隆隆,卻人聲寥寥。
“從兩人一線,到一人多線,員工最多時400個人,現在110人就可以解決。”作為第一批體驗“産業大腦”數字化改造的企業,普佑機電總經理黃永龍介紹,同等産值下企業每月電費從25萬元降到20萬元,利潤從9.9%增長到12%,員工平均薪酬也提升了35%。
“産業大腦”以工業網際網路為基礎,以數據為資源要素,整合産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創新鏈,融合政府側和市場側,貫通生産端與消費端,為企業生産經營提供數字化賦能,為産業生態建設提供數字化服務,為經濟治理提供數字化手段。
新昌縣經信局副局長趙憨君告訴記者,依託本地軸承自動化設備龍頭企業陀曼製造為軸承企業打造的“産業大腦”和量身定制的系統介面,目前新昌軸承行業已有2萬餘臺設備接入平臺,設備綜合利用率從48%提升到63%,能耗下降10%,服務響應時間從60分鐘縮減到20分鐘,行業整體競爭力大大提升。
電機“産業大腦”運營平臺界面。(新華社記者林光耀攝)
在紹興上虞,利用電機“産業大腦”的供應鏈板塊,中小企業可以通過集體議價、抱團採購的方式,解決企業最關注的原材料成本控制問題。在寧波,化工“産業大腦”的物資聯儲聯備功能打通了生産鏈上各個企業的倉庫,需要什麼備件,只要線上發佈,就能第一時間就近配齊。
“産業大腦”鑄強製造企業産業鏈創新鏈。今年前三季度,浙江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6%,高於全國4.8個百分點;規上工業新産品産值增長35.4%;新産品産值率39.5%,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
“未來工廠”引領“智造”新方向
日均生産105萬片單晶電池片,AI檢測200毫秒完成……走進浙江省首批“未來工廠”橫店東磁5G+智慧工廠,5G網路連接起了全生産線1000多個終端,從生産、管理、物流到檢測等各個系統實現了聯網互通。
“原先廠區208台移動AGV機器人平均一天掉線10次,每次2分鐘,現在利用穩定的5G網路,掉線率降為0。”中國移動金華分公司橫店東磁5G+智慧工廠項目經理滕樂説,“未來工廠”不僅在於降本提質,更從佈局設計開始,引入大數據分析工具提升管理效率,並通過總結底層規律進行歸納和迭代,為光伏産業明確了未來智慧製造升級的方向。
“未來工廠”橫店東磁的車間,各個終端通過5G網路互聯互通。(受訪者供圖)
從引領型的“頭雁工廠”,如正泰、吉利、海康;單項冠軍型的“鏈主工廠”,如老闆、大華、巨石;平臺型的“協同工廠”,如阿裏迅犀、中策、東磁;到技術型的“硬核工廠”,如春風動力、鼎力、東方電纜……2020年,浙江省打造了首批12家“未來工廠”,率先提出並探索“未來工廠”建設的路徑和標準。2021年,浙江省再次確定33家企業開展“未來工廠”試點建設。
浙江省工業和資訊化研究院院長蘭建平表示,浙江培育建設的“未來工廠”所處行業和各自優勢不盡相同,但在創新應用數字孿生、人工智慧、大數據等資訊技術,積極探索協同製造、共用製造、個性化定制、“産品+服務”等智慧製造新模式、新業態方面,均找準了自己的路子。
數字變革,不止于眼下,更在於未來
2013年起,浙江開始實施“機器換人”,目前在役機器人數量超過10萬台,規模以上工業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累計提高了51.2%。
2018年起,浙江實施“機器換人”升級版——智慧化改造提升行動。目前,浙江省級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已達263家,累計上雲企業超40.5萬家,重點製造行業典型企業裝備數控化率達60.7%、工業設備聯網率達42.3%,産業數字化指數全國第一。
從“機器換人”到“産業大腦+未來工廠”,浙江製造朝著浙江“智造”方向久久為功。
作為新生的製造業模式,“産業大腦+未來工廠”仍未成熟。一方面當前數據開放受制于隱私、標準和技術等原因,不同地方的開放程度不統一;另一方面未來工廠建設的成本依然較高,相關人才不足。
“‘産業大腦’是支撐,‘未來工廠’是引領,能夠推動製造業模式變革,打造高品質、高效能、低成本、綠色化的中國製造新生態。”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表示,數字變革,不止于眼下,更在於未來。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産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仍將不斷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