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1010萬人
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1010萬人,同比增長19%——
他們為啥選擇返鄉創業?
在貴州正安,“80後”返鄉人員創辦的“貝加爾”吉他廠,去年創下收入近億元;在江西德興,回鄉創業的鄭智剛正盤算著新建工廠,帶動更多人就近就業;在山東菏澤,退伍軍人李衛華打造的創業孵化基地,孕育了不少年輕人的創業夢想……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1010萬人,比2019年增加160萬人,同比增長19%,是近年來增加最多、增長最快的一年。
是什麼吸引著越來越多人返鄉創業?國家發改委日前印發的《關於推廣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經驗的通知》(下稱《通知》),勾勒了這樣一幅畫面——
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添動能
打磨、上弦、噴漆……生産車間裏,工人們沿著操作臺一字排開。伴隨機器轟鳴和刺耳的打磨聲,一把把身形挺拔的吉他由此誕生。撥弄琴弦,聲音悅耳。琴聲源源不斷,飛出大山——這是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國際吉他産業園區的一處景象。
在園區百餘家吉他廠中,5歲多的“貝加爾”小有名氣。創辦這家吉他廠的“80後”老闆趙山,正是一位返鄉創業者。返鄉之前,趙山在貴陽市從事IT行業。回家創業,緣于他與朋友的一次交談。
“和朋友聊天時,了解到老家在發展吉他産業,就有了創業的念頭。”趙山此前從未涉足過這個行業,不過,初生牛犢不怕虎。“雖然沒幹過這行,但我在電商領域有經驗。走電商銷路,我有信心!”
2016年6月,“貝加爾”吉他廠正式落地。不同於多數吉他廠主攻吉他代工,“貝加爾”搞起了網店,産品直接面向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銷量領先。紅火的生意,吸引了當地不少年輕人加盟“貝加爾”電商部,在家門口當起“白領”。
同為返鄉創業大軍中的一員,鄭智剛提及最多的是“鄉愁”。
初中畢業後,鄭智剛離開江西老家,來到浙江嘉興一家不織布設備機械廠打工,一幹就是8年。2010年,已熟練掌握相關工藝的他決定自己創業。同年,杭州智玲不織布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在浙江杭州落地。發展至2018年時,公司年銷售額已達6000多萬元。也是這一年,鄭智剛動了返鄉創業的念頭。
“‘漂’了這麼多年,一起出來的親友都很想家。”在鄭智剛的記憶裏,兒時的家鄉總是燈火通明。後來,不少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家成了“空心村”。他期盼著,能再次看到家家戶戶的燈重新亮起來。
2018年6月,鄭智剛將企業遷回江西德興,創辦了江西德樂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的創業經歷,讓他在業內已小有名氣。回鄉後,不但自家企業發展紅火,還帶動了當地多家上下游配套設備工廠落地。一些過去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在他的工廠找到了穩定的工作。
這樣的故事,如今頻繁在全國各地發生。
近幾年,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數量不斷攀升。統計表明,一個返鄉創業創新項目平均可吸納6.3人穩定就業、17.3人靈活就業。
“越來越多人返鄉創業,對鄉村振興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帥指出,創業能帶動鄉村産業興旺和當地就業,從而促進居民收入增加。改善經濟條件的同時,鄉村文明程度也將進一步提升。“比如,部分地區將原先閒置的土地運用起來,建成創業園區等。這有利於倒逼鄉村環境整治、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準。”
政策保障,給創業種子提供土壤
如果説對故鄉的眷戀是返鄉動力,好政策便是返鄉創業的催化劑。
返鄉容易,創業卻不易。調查顯示,返鄉創業群體往往面臨“朋友圈”“資源圈”等多方面的挑戰。如若無法在家鄉建立起穩定的創業團隊、解決創業初期所需要的人財物等資源限制,很可能會打消其返鄉創業的念頭。
這一點,來自山東菏澤的李衛華深有體會。退伍後,李衛華從事過物業、酒店管理等工作。最終,他在江蘇常州一家創業園落腳。2016年,在一次招商會上,他得知家鄉正在引商投資。出於對家鄉的情感和對菏澤發展前景的看好,李衛華決定返鄉創辦一家創業孵化基地。然而,不同於江蘇濃厚的創業氛圍,在菏澤創辦一家企業,投資回報週期顯然要長一些。“在外地多年,剛回來時也沒什麼人脈,對家鄉很多情況都不了解。”李衛華坦言,一開始,連自己的創業夥伴也不看好這筆生意。
好在當地政府伸了把手——2萬平方米的場地,政府免費提供;稅收獎勵、人才補貼等,法律範圍內都是最優;由於李衛華對當地情況不熟悉,有關部門主動牽線搭橋……在相關部門支援下,李衛華的創業孵化基地慢慢有了起色。“之前的場地早就不夠用啦!現在已經擴展到3萬平方米左右。”李衛華告訴記者。
菏澤市返鄉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甄君華向記者介紹,目前,菏澤市已建立起73個創業園區(基地),其中,有6個被評為省級示範園區(基地)。在這裡,創業者能享受到最優惠的政策,以便更快落實創業計劃。
如今,放眼全國多地,各類創業平臺正搭建起更加友好的返鄉創業環境。在河南汝州,眾創空間、創新工場等模式豐富多樣,初創期返鄉創業企業可直接免費入駐;在湖南醴陵,“政府、社會、行業企業、學校”四位一體的返鄉創業孵化聯動機制,實現了創業孵化基地共建、資源共用;在四川宜賓,敘州區搭建起孵化物理平臺、服務平臺、交流平臺、推廣平臺等,助力種子項目落地生根……
“前三年租金免收、後兩年減半徵收”“水電、消防、網路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企業完成註冊,即可‘拎包入住’”……作為家鄉政策的受益者,鄭智剛最近正琢磨著新建一家原料工廠。“下一步,我想進一步完善産業鏈。讓更多人不用離鄉,在家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解決痛點,為返鄉群體保障兜底
吸引人才落腳後,如何讓其留得住、發展得好?
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通知》提出,建立完善人才培育、引進、保障、激勵政策體系,積極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比如,為人才引進培育提供“綠色通道”;為返鄉創業人才提供培育扶持資金;對創業成效突出的返鄉創業人才進行跟蹤培育,及時吸收進黨員和村“兩委”隊伍等。
“返鄉創業好比移植一棵樹,需要考慮它能否存活、開花、結果,果實是否能賣出去、賺到錢。這都需要政府創造更好的發展生態。”吳帥説。此外,資金、資源向來是創業中的難點、痛點。返鄉創業群體尤其是農民工群體風險承受能力較弱,他們往往怕借款、怕負債,資金短缺時,更願向親友借款,而非向金融機構借貸。“解決資金問題,需要進一步打通融資渠道,為返鄉創業群體提供保障。”
目前,各地正通過創新推出信貸政策等方式,為返鄉創業群體提供融資便利。
河南省設立了總規模100億元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加大對初創型返鄉創業企業的支援力度;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引導區內銀行,創新推出“産業升級貸”“品牌貸”等50個金融創新産品,支援返鄉創業企業融資;甘肅省高臺縣引入社會資本出資,設立“弱水三千創業創新基金”,對種子期返鄉創業項目進行天使投資……
“在我們正安,也有專門針對吉他産業園區的金融産品,無需抵押、擔保就能貸款,確實方便!”趙山告訴記者。
軟體服務也要跟上。得益於外出務工經歷,多數返鄉創業群體普遍擅長生産技術,不過,市場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仍待進一步提升。因此,加強對返鄉創業群體智慧財産權、市場開拓等領域的教育培訓,也有助於提高其創業成功率。
“要考慮如何為抗風險能力較弱的創業者‘兜底’。”在吳帥看來,最初返鄉創業的人是否成功,將對後來者的決策造成影響。而以現實經驗看,一次創業成功率往往較低。一旦創業失敗,有關部門須做好返鄉創業者過渡期的幫扶工作,或幫助他們實現二次創業。
“未來還可以通過榮譽獎勵等方式,鼓勵返鄉創業者引導、帶動更多人回家創業,為鄉村發展貢獻力量。”吳帥説。
記者:廖睿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