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所大學為何能成為企業科研“福地”

2021-08-09 08:2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科研與産業發展“兩張皮”,是長期困擾我國創新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在充滿創新基因的深圳,同樣面臨這方面的問題。為此,深圳近年來不斷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構建更加完善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産學研深度融合成效如何?創新要素是否實現了高效流動?經濟日報記者日前深入走訪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通過具體案例的調研剖析一探究竟。

  深圳,作為基因裏深藏創新密碼的創新型城市,如今正努力向世界一流創新之都邁進。在如火如荼的科技創新中,科研與産業發展“兩張皮”一度成為困擾創新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如何才能破解創新難題,不斷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構建更加完善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近年來,深圳不斷尋找著自己的路徑。日前,記者通過深入走訪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試圖通過解剖這只“麻雀”,一探深圳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的進展情況。

  設備共用激活動能

  步入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水資源利用與水環境安全研究中心,只見一台臺快速檢測設備正在恒溫恒濕無塵環境下平穩工作著。

  “學校實驗室配置的廢水重金屬含量快速檢測進口設備,價格最低的也要七八十萬元,每啟動一次大約需要2000元成本。”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水資源利用與水環境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宏傑告訴記者,對中小企業來説,增添這類設備、配置專職實驗人員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企業樣本檢測次數不多,採購必要性不大。但對於學校來説,實驗室每天都會檢測批量樣本,一家企業的幾個樣本拿到這裡檢測成本極低。可以説,科研儀器設備共用為企業減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為企業創新發展增添了助力。

  曾經,隨著我國在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領域投入逐步增加,設備利用率低下、分散閒置問題隨之而來。“一段時間裏,由國家財政出資購買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分佈在各個高校、科研院所、龍頭科技企業,彼此之間交流比較少,造成了設備閒置浪費現象。”深圳市智慧終端産業聯盟副會長章煒告訴記者。

  為實現資源充分利用,國家相繼出臺相關政策,要求加快推進科研設施與儀器的開放共用。對此,深圳市政府出臺《促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學儀器共用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成立深圳市大型科學儀器設施資源共用管理中心,專職推動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共用,提高大型科學儀器的使用效率。

  “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最終目的是提高使用率。”哈工大(深圳)科技處處長趙軼傑告訴記者,高校和科研院所引入科研儀器設備首先要充分滿足自身科研任務,在此基礎上,積極主動做到應享盡享。目前,哈工大(深圳)400余臺單臺套價格在30萬元以上的科研儀器設備均上傳到深圳市大型科學儀器共用平臺,其餘儀器設備通過線下或橫向課題的形式向企業開放共用。僅2020年,他們就面向20家企業簽訂21項測試服務合同,金額達900余萬元。

  “我們正在建立校內科研設備管理中心,在學校已建立幾個院級平臺的基礎上,推動科研儀器設備全面高效開放共用,實現科研儀器設備有效運轉。”趙軼傑介紹。

  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用,也讓哈工大(深圳)有機會使用其他科研機構的重要設備開展研究。徐睿峰是哈工大(深圳)電腦學院院長助理,也是鵬城實驗室雙聘研究員。他的研究團隊曾使用由鵬城實驗室和華為聯合共建的鵬城雲腦Ⅱ智慧超算裝置開展研究。“鵬城雲腦Ⅱ並非普通雲腦,是有1000P(每秒百億億次)AI算力的大科學裝置,堪稱智慧超算的國之重器。”徐睿峰介紹,此前建成的鵬城雲腦一期,平均每天運作500多個科研任務,可支撐上千名科研人員工作。

  “作為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深圳實力雄厚、研發投入高、創新能力領先,科研儀器設備應用需求旺盛。”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黨委書記吳德林表示,近年來,深圳抓住技術人才、儀器設備和科學研究三個方面,在前期需求調研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基本做到科研儀器設備購買有的放矢,在促進已有科研儀器設備高效利用上走出了一條高校及科研機構主動開放、與企業密切聯動、社會全方位支援的示範性路子,實現了儀器設備高效流動和充分利用。

  創新成果填補空白

  張東來是哈工大(深圳)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研究中心主任,他率領團隊自主研發的高壓大功率衛星電源控制器(PCU)讓我國的大衛星有了國産“心臟”,實現了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已成功應用於北斗導航等30余顆衛星。

  “高壓大功率PCU是‘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張東來告訴記者,這一研究成果得益於校企合作,在航太科技集團大力支援下,科研團隊攜手深圳市航太新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攻克了技術難關。目前,哈工大(深圳)已為我國航太工業部門輸送20余位博士畢業生。

  面對如何才能盤活創新資源,在“象牙塔”之外結出豐碩成果的時代命題,趙軼傑告訴記者:“我們已經積累了成熟的實踐經驗,在實現成果共用、現有成果技術轉讓、接受企業委託技術攻關、校企共建創新平臺等方面合作成果顯著。”

  數據顯示,近兩年,哈工大(深圳)先後與900余家企業開展科研合作,解決技術難題1700余項;聯合企業共同承擔國家、省、市各類計劃任務130余項,總金額超過3.7億元……並在多個研究領域攻克多個産業技術難關——其中,成功研製出國內第一款“測—控—審”一體化的“雲堡壘機”,填補了國內雲安全關鍵系統的空白。

  “目前,‘雲堡壘機’已有效支撐全國3000余個政企雲業務安全運營,技術産品近3年銷售額達13.61億元。”哈工大(深圳)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哈工大(深圳)—奇安信數據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川意告訴記者,當前,數據已成為第五大新型生産要素,數據價值挖掘的重要性空前增加,而這一切的前提是確保數據安全。

  “我們在承接國家重點研發專項時,通常會與企業聯合攻關,解決落地示範的問題。”在污水處理領域造詣精深的王宏傑告訴記者,哈工大水環境專業能力在全國高校最新學科評估中與清華、同濟並列第一,有著豐厚的技術積累,而這些成果的盤活轉化,需要市場和企業這把“金鑰匙”。

  “企業處於市場前端,我們在實驗室完成技術小試到中試後,會放在企業內部應用。此外,通過政府、學校、企業及社會機構多方聯動,有助於實現一對多、多對一的技術應用推廣,為研究團隊節約了找市場找落地單位的時間。”王宏傑説。

  “科研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條是基礎研究,一條是應用研究,這樣才能站得住、走得穩、跑得快。”吳德林表示,他們始終堅持立足國家和深圳當地需求,有的放矢地調整和凝練學科方向,推動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哈工大(深圳)已經成為深圳很多企業的科研“福地”。

  開放合作凝聚力量

  多方合作形成了多方共贏的局面。“我們與哈工大(深圳)開展聯合研究計劃,研究成果將服務於企業風控需求。對於一些重要的探索性技術,需要花大量時間研究,選擇與具備技術儲備能力的高校合作研究,可節約企業40%甚至60%的成本。”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數據中心副總監毛瑞彬告訴記者。

  “情感計算是人工智慧的核心問題之一,語言情感智慧分析技術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社會價值和商業應用前景。”帶領研究團隊與招商證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合作的徐睿峰告訴記者,共建共用合作共贏,在人工智慧方面,哈工大(深圳)一直抱著開放合作的態度,希望産學研合作推動技術迭代。目前,他們已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並成功服務於各級政府機關、金融證券行業等。

  科技創新,人才是第一資源。記者了解到,為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向科技創新提供不竭的人才動力,哈工大(深圳)通過産學研合作創造實踐機會,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力爭培養動手能力強、學以致用的成熟型人才,幫助學生更高品質就業。

  數據顯示,哈工大(深圳)累計培養的1.5萬餘名碩士、博士研究生中,畢業生留深率達52%;歷屆畢業生創辦企業58家,其中91%為創新型企業或研究院。

  “電腦專業是一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學科,不深入企業很難了解實際情況。”哈工大(深圳)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在讀博士段少明告訴記者,參與校企合作的項目,讓學生有機會走進企業,真正了解企業當前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是什麼,這與單純從書本上獲取知識的收穫完全不同。

  “我們歡迎哈工大(深圳)等國內高校的優秀學生來企業實習,更歡迎這些優秀高校的老師與我們開展各層技術的産學研合作。”與哈工大(深圳)開展合作的華為雲安全CTO楊松博士表示,在與高校合作中,華為雲可以提供各種雲服務及相關研發環境,幫助高校在上面驗證自己的演算法以及各種創新思維。

  新時代的深圳適合創新人才施展才華,促進科技創新發展。“深圳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作為科技創新的先導,正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資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從政策支撐、資金扶持、平臺建設等方面多措並舉,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章煒説,這讓創新群體可以大展拳腳自由探索。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無論育人才還是搞科研,整合資源價值,凝聚多方力量,才能走得更穩、更遠、更快。”吳德林表示,相信隨著創新要素集聚,産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生態完善,深圳創新潛能將不斷釋放,創新成果將不斷涌現。

  點評:産學研結合大有作為

  楊陽騰

  産學研合作推動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至關重要。問題提得好,才能激發更好的解題思路。人們常説,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但許多中小微企業自身創新人才、創新要素儲備能力不足,尚不具備創新能力,卻是紮根市場、搏擊一線的創新需求發現者、提問者。科研課題及時回應這些需求,有針對性開展研究所得的創新成果必然具有價值和意義。在走訪哈工大(深圳)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校企聯合申報課題、校企合作開展針對企業痛點的創新,往往成效顯著,皆大歡喜。

  當前,産學研合作還呈現出一些新趨勢:一方面,合作正從國外轉向國內;另一方面,逐步從注重技術向注重人才,從解決短期問題向解決長遠問題轉變。這其中得益於國家相關政策的積極引導支援,以及國內高校科研水準的加速提升。華為、騰訊等有影響力的企業選擇與哈工大(深圳)合作,正是看中學校的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校企合作也越來越側重高端技術人才的聯合培養,華為與高校的合作就經歷了多個階段,如今更側重於依託高校幫助引進培養面向未來前沿探索的特定領域高端人才。

  儘管,當前産學研合作進展如火如荼,資源共用協同互補不斷推動創新發展,但隨著多方合作向縱深推進,企業仍需增強創新牽引力,提出技術創新問題和需求,推動高校按市場需求進行科研攻關。同時,高校科研工作者仍需進一步增強産業化意識,有效對接市場需求,助力創新成果有效轉化落地。相信在企業、高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産學研結合將不斷向科技廣度和深度進軍。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