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借錢靠譜嗎
近來,不少手機用戶發現,一些手機App出現了“借錢”功能,且往往安排在顯眼位置。有人提出疑問,為何這些功能各異的App都能提供借貸服務,靠譜嗎?是否存在風險?
“我國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巨大、應用場景豐富,社交、支付、出行、外賣、視頻等App在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用戶。利用這些用戶資源進行所謂的‘流量變現’,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是眾多App的慣常做法。”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借貸業務標準化程度高,收益可觀,是流量變現的重點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App本身不具備從事借貸業務的資質,因此普遍採取“導流”、助貸等方式,與外部機構合作,共同完成借貸業務。記者了解到,這些合作金融機構有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信託公司等,類金融機構主要是小貸公司。
根據《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商業銀行等機構在網際網路貸款中,可與外部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在行銷獲客、支付結算、風險分擔、資訊科技、逾期清收等方面開展合作。但在目前,部分App在推介借貸業務時,仍存在一些問題。在業內專家看來,主要有虛假宣傳、過度行銷、侵犯用戶隱私和資訊安全等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表示,沒有金融牌照的App在與金融機構開展引流業務合作中,至少存在四大風險。一是可能存在虛假宣傳,有誘導金融消費者過度借款、過度消費之嫌,一些風險意識不足、消費自控力較差的群體可能過度借貸,對金融穩定造成一定影響;二是消費者資訊得不到有效保護,容易産生洩露資訊的風險,甚至出現消費者資訊被多次倒賣的現象;三是出現金融消費糾紛時,App和金融機構可能會相互推卸責任;四是可能助長一些地方性金融機構跨區經營,有悖于專注服務本地、下沉服務重心的監管意圖。
“網際網路貸款方便快捷,直達用戶,提高了金融服務可得性和覆蓋面,有助於緩解中小微企業和金融消費者融資難、融資慢等問題。但是,金融機構與各類APP合作中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董希淼認為,下一步,各類網際網路平臺、金融機構要按照《關於進一步規範金融行銷宣傳行為的通知》,加快整改力度,規範推介借貸業務,尤其是不得以欺詐或引人誤解的方式對金融産品或金融服務進行行銷宣傳。同時,獲取用戶資訊要依法合規,開展助貸業務要遵守徵信業務管理相關規定。金融機構要按照《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規範與外部機構合作,按照適度分散的原則審慎選擇合作機構,不與不合規的機構建立合作關係。
歐陽日輝建議,監管部門應規範App為金融機構引流的行為,導流、徵信、放貸,都要持牌合法經營。還應對從事消費金融的持牌機構加強行為監管,規範經營行為,嚴格保護消費者權益,推動消費金融規範發展。
針對金融消費者,業內人士明確提醒,面對App提供的借貸服務,金融消費者一定要慎重對待。“金融消費者不要有薅羊毛的心態,要認識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還要提高資訊安全意識,謹防個人資訊洩露。”歐陽日輝説。
董希淼表示,金融消費者要量入為出、合理借貸,不能超過自身收入水準過度借貸,更不能“以貸養貸”“以卡養卡”。(本報記者 錢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