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額吊胃口、投入是黑洞 預付費卡為何“清零”難?
餘額“吊胃口” 投入是“黑洞” 辦卡無合同 陷入卡中卡
預付費卡為何“清零”難?
美甲卡、美容卡、健身卡……“先交費後消費”的預付式消費模式已滲透到人們生活消費的方方面面,消費者在享受打折消費之後,想把預付費卡裏的金額“清零”卻成了一件難事,卡不能退,“清零”只能再加錢。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針對預付費卡金額“清零”難這一現象進行了調查。
調查一
預付費卡成“釣魚”卡
欲“清零”須再付費
“我卡裏就剩60塊錢了,都不夠店裏最便宜的一次美甲的錢,如果要想把它清掉,就必須再花200多元做次指甲才行,但我已經不想在這家店消費了……”消費者李女士有的苦惱,也是許多消費者在預付費情境下面臨的普遍問題。為了享受折扣充的預付費卡,經過多次消費發現,卡裏總會剩下一個零頭,如果不想繼續在原店家消費了,必須再投入更多的費用,才能進行卡錢“清零”,預付費卡成了“釣魚”卡。
李女士説,為了享受八五折的優惠,她一年多前在朝陽區一家美甲美睫店充了2000元的預付卡。經過一段時間的消費剩下了60多元錢,但她不想再在這家店消費了,並且已經選擇了別的商家,而原店家的這筆預付卡“零頭”只能放棄。“我知道卡裏的錢不多了,但店家不能退,而店裏最便宜的服務就要200塊錢,我想要花掉這60塊錢,還得再貼更多錢,索性就不要這餘額了”。
無論産品怎麼疊加、原來整數存入的折扣卡,總會剩下一筆不足以消費店裏最低産品的餘額,而這筆看似不大的餘額,卻不能“找零”退還,成了預付費卡普遍的“遊戲規則”。日前,北青報記者調查了北京十余家美容美發及健身類門店,對於卡裏“小餘額”的情況一律表示不能退還。即使不少商家承諾卡裏的小餘額可以繼續享受折扣,但都必須再次投入費用才能完成“清零”銷卡。
李女士算了一算,這些年來充過的十多張卡,除了按次計算的卡之外,沒有一張充值卡可以完整地清零過,“5500辦的美容卡,買了兩次套餐,現在還剩600多,店家一直讓我再充錢;5000多元的美發卡,現在還剩100多,要再去又得花更多的錢……”
曾深受過“卡餘額”傷害的劉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過去她也曾為了享受折扣優惠辦過不少預付費卡,但經過幾年的消費經驗教訓,發現卡裏的餘額總是無法清零,必須不斷增加投入,讓她長了記性,“最後你會發現,你當下享受到的優惠,最後會讓你滾雪球一樣不斷再投入,並且難以‘清零’退出。因為你永遠算不過商家的‘遊戲演算法’,所以一定要理性消費”。
調查二
辦卡前不簽協議
消費者“糊塗消費”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美甲店、理髮店等預付費卡消費商家一般直接通過登記消費者姓名、電話等方式簡單“入會”,並不與消費者簽訂正式協議,也未曾告知消費者卡裏的餘額能否退還,消費者的知情權保障並不充分。
曾在朝陽區一家理髮店辦卡的肖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當時辦卡時,理髮店沒有給過白紙黑字的合同或退卡規則的説明,當時她也沒有細問,直接就充值了。等後來想退錢的時候去打聽,對方才説錢退不了,只能再次消費。北青報記者走訪時就發現,如果預付費卡裏的餘額不多,很多消費者並不清楚是否可以退回餘額,多數人認為不值得再花費精力去為拿回幾十元、幾百元而去投訴、折騰,便選擇默默吃下“啞巴虧”。
肖女士表示:“希望商家在向消費者推銷預付費卡的時候,應該有明確的合同或者説明,告知消費者相關的細節,包括卡的使用期限、錢能否退還,以及餘額的處置方式。消費者應當有知情權。”
調查三
沒有選擇權
“卡”中“卡”困住消費者
近日,消費者郭先生被健身房的“卡”中“卡”給困住了。郭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他2018年在通州區某連鎖健身房辦了一張時長為兩年的健身卡,並在該健身房同時辦理了私教課程。後來受疫情影響,郭先生在2020年開年之後,就未再前往健身房鍛鍊。“疫情嚴重的時候,健身房因為疫情關門,但後來我們也沒有收到任何該健身房恢復營業的通知,出於健康安全形度,我們一直沒有再到健身房鍛鍊”。郭先生説。
今年2月,該健身房私教發微信希望他能前往上課。當郭先生按照往常流程去上課時,被前臺告知,雖然他還有30余節私教課程,可他的健身卡已在去年11月份過期,想繼續上私教課,就必須對健身卡續費。過期的健身卡最短續費時長為一個月,600元左右。
交涉過程中,在不再交錢續辦健身卡的前提下,郭先生提出了三種解決方案,但均被商家拒絕。方案一:郭先生希望將剩餘的1萬餘元私教課程退款。該健身房私教工作人員表示:“根據合同要求,非本店造成的原因,課時費不予退還。” 方案二:郭先生的妻子也在該健身房辦了健身卡,且還在有效期內,可否將這些私教課程轉給其妻子。“轉可以,但仍然需要您將健身卡續費後進行操作,否則也不可以轉。”該私教人員表示。方案三:如果請自己的私教到其他健身房指導自己,不佔用該健身房的場地,可以按正常私教課時扣費,該私教人員仍然表示:“不允許”。
“我感覺這就是一個連環套,我的消費自由選擇權被商家設了限,看似健身卡和私教課程是兩張‘卡’,實際的使用期限也不相同。可健身卡被商家設定為私教課程的前提,進不去健身房的門,私教課也上不了,而且私教費用沒有使用,為什麼不能退,一定要續健身卡後才能轉卡?太不合理了!”
專家觀點
預付費卡不加錢不能“清零” 涉嫌強制消費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預付費消費是讓消費者對將來所要獲得的商品或服務預先支付相關費用,商家則給預先支付費用的消費者發放一個消費憑證,並給予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優惠,經營者與消費者各取所需,實現雙贏。但近幾年來,預付式消費的實際情況卻是預付費消費者遭遇的侵權案例比普通消費者多很多。問題出在法律的不健全,改變這一現狀需要誠信的企業、聰明的消費者和負起責任的監管者共同努力。
陳音江認為,預付費卡中不加錢就不能“清零”是不合法的。消費者卡中即便只剩下10元金額,其所有權也是屬於消費者。如何結束掉這“只剩10元”的合同?按照法律規定,商家可以提供等值的服務,不能提供則應該把10元錢退還給消費者,而不是讓消費者再加錢,用一個新的合約來結束前一個合約,這種做法涉嫌強制消費。
“我也注意到,現在很多預付費卡在辦理中不會和消費者簽協議,消費者也不重視,這都增加了消費者的風險。我們要學著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在預付費時要縮短週期,同時少量充值,在商家沒有協議的情況下,對一些特別的約定要寫在小票或收據上,這些都可以作為今後維權的證據。”陳音江説。
陳音江認為,現在預付費消費問題頻發,其本質是法律不健全,同時監管也要加緊跟上。目前,北京市朝陽區和石景山區都試點推出了預付費監管平臺,依託平臺降低消費者的風險。陳音江呼籲,行業協會也應在預付費領域加強作為,引導本行業誠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