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運用科技手段發展普惠金融 切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2020-08-28 08:54:00
來源:法治日報
字號

  網路賦強公證破解企業信用風險難題

  運用科技手段發展普惠金融 切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 本報記者 陳磊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指出,確保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強化對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援,發展普惠金融。

  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時指出,要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發展普惠金融,有效增加信貸投放量。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銀保監會多次要求金融領域防疫抗疫期間簡化流程、縮短決策鏈條,推行無接觸服務,切實解決好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小微企業融資“短、小、頻、急、散”問題,讓經濟底層和末梢能夠得到金融服務的雨露滋潤。

  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隨著普惠金融在我國步入縱深階段,如何在充分釋放這一金融服務模式的潛能的同時,積極防範隨之可能衍生出的信貸風險,已經成為決策層及各金融機構急於求解的一道“多元方程”。

  潛在信用風險居高不下

  普惠金融發展進退兩難

  當前,我國經濟保持穩定復蘇態勢,但在後疫情階段,經濟還將面臨更多的考驗。

  華安遠見投資顧問公司提供的一組研究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A股民營上市公司總營業收入同比下滑約8.6%,總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28.7%。與之相伴而生的是,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同步加大:今年一季度,A股民營上市公司總利息保障倍數降至2.88倍,其中處於虧損狀態的企業佔比超過40%。

  “一旦上述風險暴露,將最終反映在金融機構的不良率上。”華安遠見投資顧問公司分析認為,接下來,要特別關注企業信用風險及其對實體經濟的衝擊。

  一邊是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眾多企業的潛在信用風險居高不下,一邊是廣大企業對於銀行信貸支援的渴望度與日俱增,普惠金融在很多地方著實進入了進退兩難之境。

  中國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負責人在受訪時稱,小微企業經營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普遍存在缺資訊、缺信用問題,客戶識別難、信用評價難、風險管控難。“建行在過去經營過程中也受到過風險問題的困擾,不良貸款率曾高至7%至8%。”

  中國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認為,該行在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普惠金融戰略、大力發展針對小微企業的線上融資業務時,也因借款人地域分散、金額小、筆數多,而存在著當事人借而不還等金融風險。

  8月25日,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給出的數字是,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3.73萬億元,同比增長28.4%。有貸款的戶數2363.3萬戶,比年初增加了251.4萬戶,今年上半年新發放的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是5.94%,

  “商業銀行如何做好小微企業風險管理,一直是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在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稱。

  在郭田勇看來,“貸款不良率”始終是銀行機構的一個心結,如果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互信之結不能借助安全、可靠的現代技術手段高效化解,金融服務的覆蓋廣度、金融服務的利用頻度都將難以提高,普惠金融在後疫情階段的實際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探索網路賦強公證模式

  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從現實來看,面對小微企業的融資之難,眾多大銀行也確實普遍存在著“不願做、不會做、不敢做”的矛盾心態。

  但也有例外。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近日出席亞洲普惠金融生態建設與數字化發展線上圓桌會時介紹説,中國建設銀行在2018年就將普惠金融確立為全行發展戰略,通過大數據挖掘、人工智慧和雲計算,讓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已産生業務模式和流程的裂變效應。

  中國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負責人告訴《法治日報》記者,截至今年5月,中國建設銀行的普惠金融發展戰略實施已滿兩週年,普惠金融貸款增速超過序時進度,同比增速達55.4%。實際上,這一比例超出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中國建設銀行設定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的量化目標。

  是什麼讓中國建設銀行敢於在普惠金融的落地上大膽創新?

  在田國立看來,發展普惠金融、促進金融資源公平有效配置,應該成為各方合力化解小微企業困境、支援小微企業發展的共識,這一問題的解決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和底蘊。

  據介紹,過去,中國建設銀行每年小微企業貸款新增只有100億元至200億元,貸款客戶新增不到1萬戶,不良貸款率為7%至8%。2018年和2019年,中國建設銀行當年新增小微企業貸款分別超過2000億元和3000億元。2020年3月,中國建設銀行成為全國首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突破萬億元的商業銀行,新模式不良率控制在1%以內。

  中國工商銀行也在實踐中嘗到“普惠金融線上小微借貸+網路賦強公證”模式的甜頭。

  據了解,2019年11月,中國工商銀行對其普惠金融“經營快貸”業務辦理網路賦強公證。從近一年的實際運作情況看,這種模式在服務金融行業發展、預防網際網路金融糾紛、防範金融風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大量小微企業解決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至今未發生一筆逾期違約。

  區塊鏈與賦強公證結合

  營造良好普惠金融生態

  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探索,已成為市場認可的“大象也能跳舞”的典型案例,其背後是通過組合市場監管、稅務、電力等多維度資訊交叉驗證,對小微企業進行立體式全息畫像,同時收集各類資訊,建立負面清單。

  “只要小微企業不在負面清單中,就可以批貸放款,規模效應有了,而且不良率得到了較好的控制。”田國立説。

  “這在本質上是利用網路賦強公證系統為網路貸款業務提供線上同步服務,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完善網路賦強公證電子存證的司法效力。”區塊鏈技術專家告訴《法治日報》記者。

  這名區塊鏈技術專家介紹説,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不可偽造、全程留痕、集體維護、可以追溯、公開透明的顯著特徵,如果各大金融機構積極依託智慧區塊鏈,並將對應的業務接入到公證處、網際網路法院、CA中心等多個具有國家公信力的共識節點,便能形成高效可信的增信聯盟,完全有可能切實降低信貸風險,“這麼做,有助於打開橫亙在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互信之結”。

  《法治日報》記者採訪中注意到,儘管近年來各家金融機構都在積極求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這一全球性難題,但普惠金融的生態建設之路依然路遠多崎。

  2019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發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深化執行改革健全解決執行難長效機制的意見》,大篇幅提及要加大執行業務中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的應用和轉化。

  業界人士就此認為,如果將區塊鏈與賦強公證結合起來,便能將技術信任力與公證公信力“雙信”合一,對減少金融糾紛、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秩序、營造良好金融信用生態具有現實意義。

  目前,中國建設銀行已在北京、天津、河南、浙江、廣東等地探索將普惠金融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已經為破解“多元方程”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鏡鑒。

  與之相關的是,今年6月底,浙江省溫州市推出“賦強公證線上平臺”,通過在瑞安農商銀行開展試點工作,推行金融糾紛賦強公證線上辦理模式,從源頭上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金融監管框架重構的核心是監管科技的法治化。”中國政法大學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認為,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傳統模式的顛覆式改變是大勢所趨。

  在李愛君看來,網路賦強公證能夠實現對金融糾紛的事前預防、貸中管控及貸後糾紛救濟,其創新運用對於普惠金融的良性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司法樣本價值。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