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工業企業利潤實現今年首次正增長

2020-06-29 09:1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6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佈工業經濟效益月度報告。數據顯示,隨著生産經營秩序逐步恢復,工業企業效益狀況持續改善,5月當月利潤增速實現由負轉正。

  相關分析指出,工業企業利潤改善是成本壓力減緩、市場需求改善、相關扶持政策效果顯現等多重有利因素作用的結果。但未來利潤回升的持續性還要進一步觀察,需抓好“六穩”“六保”工作,促進工業經濟回升向好。

  十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

  數據顯示,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23.4億元,由4月同比下降4.3%轉為增長6.0%,為今年以來首次增長。

  累計看,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434.9億元,同比下降19.3%,降幅依然較大,但已比1-4月收窄8.1個百分點。

  分行業來看,前5月,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10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1個行業持平,30個行業減少。其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4.7%,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9.0%,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6.6%。

  5月當月,部分重點行業利潤明顯改善。石油加工行業利潤由4月全行業虧損218.0億元轉為5月盈利116.2億元,同比增長8.9%。5月,電力行業利潤增長10.9%,4月為下降15.7%;化工行業利潤下降9.6%,降幅比4月收窄19.7個百分點;鋼鐵行業利潤下降50.5%,降幅收窄15.1個百分點。

  “在成本壓力減緩、市場需求改善、相關扶持政策效果顯現等多重有利因素作用下,石油加工、電力、化工、鋼鐵行業利潤明顯改善。”國家統計局工業司高級統計師朱虹説。

  此前,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截至5月27日,67.4%的企業達到正常生産水準八成以上,較4月下旬上升6.6個百分點。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增速較上月加快0.5個百分點,在上月由負轉正基礎上繼續回升。部分新興産品産量繼續保持高速增長,3D列印設備、智慧手錶、整合電路圓片、充電樁等增長均在70%以上。

  成本、價格等因素利好

  5月工業企業利潤改善受哪些因素影響?朱虹分析,利潤改善可從成本、價格、投資收益等多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成本上升壓力明顯緩解。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4.29元,同比增加0.21元,增加額比4月明顯減少1.00元,緩解了3、4月以來單位成本大幅上升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壓力。

  其次是工業品價格變動增加企業盈利空間。5月,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3.7%,降幅比4月擴大0.6個百分點。同時,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5.0%,降幅比4月擴大1.2個百分點。工業品購進價格回落幅度明顯超過出廠價格回落幅度,有利於增加企業盈利空間。此外,當月投資收益大幅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5月利潤明顯改善。

  “受疫情影響,我國工業企業經營面臨困難,但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産加快,需求逐步恢復,工業企業利潤近幾個月逐步好轉。”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向本報記者分析,這背後的主要原因一是減稅降費等政策逐步見效,再加上國際大宗原材料進口價格的下跌減輕企業採購成本壓力;二是隨著國內消費回暖和潛力釋放,企業加速庫存消化,引導消費端價格回升;三是受益於穩投資穩外資等政策出臺,企業資本開支加大,新增投資帶動經濟迴圈回暖,也使得投資收益有所增加,進而改善工業企業利潤。

  多舉措促工業經濟回升

  朱虹指出,儘管5月工業企業利潤實現今年以來首次增長,但疫情影響下市場需求依然偏弱,利潤回升的持續性還需進一步觀察。一是工業銷售增速有所放緩,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比4月回落3.7個百分點;二是利潤轉好行業數量有所減少,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1個行業利潤增速比4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比4月份減少12個行業。

  “下階段,要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積極貫徹落實各項援企助企政策,穩住經濟基本盤,促進工業經濟回升向好。”朱虹説。

  劉向東則認為,對後續發展來説,影響未來走勢的因素主要在內需上。若需求不振,價格回升勢頭難以持續,工業企業利潤回暖勢頭可能承壓。同時,工業運作也與各國疫情防控情況相關聯。“改善工業企業利潤,關鍵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穩定市場預期、暢通經濟迴圈和確保供應鏈順暢,進而維護價格水準穩定,避免企業生産經營出現供應過剩。為此需要著力改善需求。”劉向東説。

  日前,全國工業通信業運作監測協調工作視頻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要求以推動問題解決為導向,多措並舉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作;以減輕企業負擔為重點,不斷優化企業營商環境;以疫情防控常態化保供為契機,進一步健全工業應急管理體系等。(記者 李 婕)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