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釋放金融業對外開放積極信號 “引進來”步伐有望再加速
近年來,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尤其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在2018年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後,又按下了加速鍵。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明顯加劇,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卻從未停止。日前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指出,要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預計隨著《意見》出臺,金融有序開放的進度可能再度加快,特別是有望進一步放寬期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外資準入條件。
從節奏來看,近兩年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持續加快落地。去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佈,將原定於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隨後證監會明確,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今年3月13日,證監會進一步宣佈,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從券商方面來看,目前,我國共有5家外資控股券商及10家合資券商。《證券日報》記者據證監會網站最新資訊查詢,當前還有18家合資券商正在排隊申請設立。其中,陽光證券、粵港證券、聯信證券、方圓證券、瀚華證券、華勝國際證券、星展證券(中國)、大和證券(中國)已經完成受理,進入審查中的“第一次反饋意見”環節。其餘溫州眾鑫證券、雲鋒證券、百富證券等10家券商則處於“正在受理”狀態。
而外資私募早已在中國佈局。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月初,共有302家外資控股或參股從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管理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的機構在協會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共備案1151隻私募基金,規模總計約4615.06億元。
在此基礎上,于4月1日外資股比取消限制當天,貝萊德、路博邁兩家外資資管機構遞交的公募基金設立申請材料被證監會正式接收。4月3日,摩根資産管理宣佈與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初步達成一項商業共識,將擬收購取得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權至100%。
在期貨業方面,雖然根據證監會的安排,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已於今年1月1日取消,但截至目前,外資進入我國期貨業還沒有新的動作。目前,我國共有兩家合資期貨公司,分別是銀河期貨和摩根大通期貨。
相比之下,銀行業、保險業則迎來了更多的對外開放舉措。2018年4月份以來,銀保監會先後對外發佈了3輪共計34條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措施。據銀保監會可查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4家母行直屬分行和151家代表處,外資銀行營業機構總數976家,資産總額3.37萬億元。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59家外資保險機構、131家代表處和18家保險專業仲介機構。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513.63億元,總資産12847.47億元。
“我國金融業引入優秀外資的決心和步伐並沒有因為疫情影響而卻步”,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客觀上看,短期內在某些金融服務領域國內企業會受到全球專業金融機構的衝擊,被侵蝕一部分的市場份額。但中長期來看將加速中國金融市場的專業化進程,通過“鯰魚效應”最終形成真正的國際化大型金融龍頭企業。最終在“引進來”的同時也會促進我國優秀金融企業“走出去”。
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看來,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內在需要,從金融業本身來講,通過適度引入高水準的競爭者,有助於提升金融業的整體水準,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