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技創新助推中國經濟前行

2020-03-16 16:5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在北京中關村,有兩個碰巧“撞名”的高科技成果近期受到關注:一個是世界首款將電腦和腦科學結合起來的異構融合晶片——“天機”類腦晶片,在去年登上了世界權威學術雜誌《自然》的封面;另一個是目前國際上唯一能開展脊柱全節段、骨盆及四肢骨折手術的骨科機器人——“天璣”,已在全國做了8000多臺手術。

  在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看來,“這兩個‘撞名’成果恰巧反映了中關村‘頂天立地’的創新特色,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也面向大眾需求服務百姓生活。”據初步統計,2019年中關村示範區實現總收入6.5萬億元,硬科技孵化累計畢業企業566家。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32家,為近10年來最多。

  作為我國乃至世界的創新地標之一,中關村蓬勃的創新氣像是我國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的縮影。2019年我國位列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3位。我國創新投入持續增強,2019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0.5%,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為2.19%。創新成果也不斷涌現,嫦娥四號探測器世界上首次成功登陸月球背面,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斗導航全球組網進入衝刺期……

  科技創新正以強大的引領力和驅動力助推中國經濟“航母”破浪前行。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1.0個和3.1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2.5%和14.4%。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2.7%。全年高技術産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3%,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9.8%。

  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的背後是持續深化的改革之力。近年來,我國持續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權改革,著力提升創新績效,增加科技成果供給;優化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助力企業創新;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讓更多成果走向市場;打造專業創新創業平臺有力推動“雙創”……一系列改革措施瞄準難點、堵點,為科技創新大顯身手搭建了更廣闊的舞臺。

  看前沿,科技創新的引領力量不斷積攢。近年來,我國更加重視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1996年至2018年基礎研究經費年均增長19.6%。截至2019年年底,正在運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515個,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17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540家。

  北京工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副院長、北京智慧財産權學院執行院長楊登才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天的科技創新不僅僅是為了促進眼前的經濟發展,同時還強調前瞻性,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國家在各個層面反覆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也對未來科技發展作出系統佈局,提出了基礎研究是我們未來技術進步的源頭活水。”

  隨著投入的不斷增強,我國在量子科學、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産大飛機、高速鐵路等高技術領域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望産業,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加速釋放。隨著網際網路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5G等新一代資訊技術不斷融合發展,資訊技術産業和數字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工業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工業網際網路等一系列新産品、新模式不斷推動行業轉型升級。2019年,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增加值32690億元,增長18.7%。

  觀市場,科技創新的引領效能在逐步放大。更多技術創新成果涌入市場,引領著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變化。足不出戶線上點餐和購物、掃碼支付、刷臉支付、網約車出行、機器人服務、線上教育、線上娛樂等,給人們生活帶來更多便利。據統計,2019年,全年網上零售額10632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6.5%。全年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接入流量1220億GB,比上年增長71.6%。

  “隨著科技日益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甚至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全社會對科技創新更加重視,從而進一步激發起創新創業動能。”楊登才説。

  要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還需要系統發力。其中,硬科技就是關鍵抓手。“我們需要在以光電晶片、人工智慧、航空航太、生物技術、資訊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慧製造為主要內容的‘硬科技’上持續深耕。”中科創星公司創始合夥人米磊認為,硬科技不僅是一個企業生存所需的、難以複製且長期積累的核心技術,更是中國實現新一輪技術創新的關鍵,是推動經濟增長底層的發動機。

  同時,我們應繼續加大力度做好基礎研究,加快新技術新成果轉化應用,構建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創新佈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創新效能,通過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董碧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