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提速發行 積極財政“抗疫”加碼
近日,多地逐漸恢復發行地方債,密集披露新的發行計劃,業內專家預計3月將迎來發行高峰。此前,財政部已經分兩批提前下達今年地方債限額合計超過1.8萬億元,助推地方債早發行、早使用,讓資金加速落地到項目中形成實物投資。作為積極財政的一個重要發力點,地方債加碼助力抗疫情穩經濟的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為加快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使用進度,經國務院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近期財政部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8480億元,其中一般債務限額5580億元、專項債務限額2900億元。此前,2019年11月底財政部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專項債券額度1萬億元,其中東部地區4676億元、中部地區2914億元、西部地區2410億元。由此,兩次共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8480億元,其中專項債務限額12900億元。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0年1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7850.64億元,全部為新增債券。其中,專項債7148.21億元,佔提前下達額度12900億元的55.4%,河南、四川等地已相繼完成2020年首批專項債券發行工作。
Wind數據顯示,2月地方債發行規模下滑,截至2月26日地方債發行了4420.83億元,較1月發行規模明顯下降。不過,隨著新增限額的下達,地方債發行節奏開始加快,多地密集披露了新的發行計劃。
中國國際期貨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湯林閩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目前,提前下達的地方政府新增債務限額共計18480億元,提前發行新增債的發行完成時間應當在3月底前,1月發行了7850.64億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月至今僅完成發行4000多億元,由此推算,3月新增地方債發行量是剩餘的約6000億元,再加上還需發行的到期償還債務,預計3月份地方債發行規模可能接近甚至超過1月的發行規模,達到7000億至8000億元,迎來年內又一個發行高峰。
近期,中央和國家部委層面接連就抗擊疫情背景下,發揮好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發揮有效投資關鍵作用等方面作出部署。2月21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會議還指出,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
2月24日,財政部召開部黨組會議明確,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指導地方做好項目儲備和前期準備工作,儘快形成有效投資。
湯林閩指出,在當前抗擊疫情、穩定經濟的背景下,財政政策是能夠對穩經濟産生決定性影響的政策因素之一。特別是通過穩定和促進有效投資,來穩定經濟和就業,是財政政策最能夠發揮功效的領域,必須做好這方面工作。地方債尤其是專項債在穩投資中將發揮關鍵作用,一方面,有助於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和就業穩定;另一方面,有助於鋪墊企業投資環境,增強企業投資信心,引導和拉動社會投資。
在他看來,財政部兩次提前下達地方債額度,一方面,能夠促使地方政府更早、更多地跟進政府投資項目,到位建設資金,形成實物工作量,從而實現穩經濟效果;另一方面,第一次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地方債額度佔全部提前下達額度約54%,留有餘地,第二次提前下達額度,則明顯體現了財政政策向加力增效、“更加積極有為”的方向調整。這能夠傳遞政策信號,提振企業信心,並穩定市場預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疫情防控已有階段性成效。只要防控到位,疫情影響只是短期的,短期影響可以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加快改革得以消除。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財政赤字率可以進一步提高,同時專項債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擴大發行規模。在進一步落實減稅降費政策中財政收入壓力會加大,積極財政可通過擴大發債規模提供財力支援。
中誠信國際研究部指出,預計專項債發行節奏將持續加快,發行規模也將大幅增長。從資金投向看,投向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資金比重或將大幅增加,此外,為了促進有效投資,預計今年專項債在重點領域項目中資本金的使用比例或將明顯提高。隨著更多“穩增長”的投資項目開工建設,項目收益專項債的比例將進一步擴大,持續助力補短板。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限額或將對今年年初的基建投資增速形成較為有力的支撐。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下一步,為更好發揮專項債券的作用,重點從四個方面加強管理:一是加快工作進度。要求相關地區做好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工作,早發行、早使用,確保今年初即可使用見效,儘早形成對經濟的有效拉動。二是加大項目儲備。要加快建立專項債券的高品質項目儲備和前期準備、評估遴選等工作機制,確保儲備一批、發行一批、施工一批、接續一批,形成拉動經濟的長效機制。三是嚴防項目風險。要求所有專項債券項目都必須合格合規,所有項目都必須符合專項債券管理條件,切實防範風險,防止一哄而上,確保項目建設取得實效。四是加強監管措施。按照專項債券穿透式監管要求,全過程跟蹤了解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情況。(記者 孫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