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持續釋放大國的優勢和潛力

2019-05-14 10:0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 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優勢,使我們有底氣更有信心,保持定力、堅守底線,不斷鞏固經濟持續向好的態勢。

  ● 一個近14億人口的國家,其自身經濟的穩定性就足以抵禦絕大多數的外部經濟風險。

  ●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要準確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保持平常心和戰略定力,專注做好自己的事。

  作者:張佔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人民持續不懈的努力下,我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低收入國家躍升為上中等收入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8年,我國經濟總量跨過90萬億元大關,每人平均GDP接近1萬美元,6.6%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位居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左右。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實現了全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減貧。

  當前,我國經濟的突出優勢特徵是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這些優勢疊加放大的效應也非常明顯。基於這一優勢,面臨全球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有所放緩、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經濟下行壓力猶存的大環境,今年一季度,我國國民經濟運作依然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經濟數據好于預期,開局良好。GDP增長6.4%,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8%,城鎮新增就業324萬人,外匯儲備連續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4月份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等國外金融機構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的預期預判,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這充分説明,“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優勢,使我們有底氣更有信心,保持定力、堅守底線,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不斷鞏固經濟持續向好的態勢。

   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原因是綜合的,但最為關鍵的是以下三個方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是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做好經濟工作,必須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能力和水準。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駕馭能力不斷提高,經濟決策效率和工作執行力不斷增強,使我國經濟具備了非常強的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比如,在宏觀調控領域,經過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們注重釋放市場經濟的能量,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宏觀調控政策選擇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噴灌”,政策實施更為精準、靈活、有效,加之各級政府在“放管服”改革中不斷強身健體,政策執行水準也在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是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取得前進動力的制勝法寶。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更是我國大國經濟發展的致勝法寶。40年來,我們根據不同時期面臨的矛盾和主要任務,通過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産力,有效地釋放了改革紅利,推動了經濟發展。我們強調發揮大國的經濟發展優勢,同時也時刻不忘補齊自身短板。在實現總體經濟發展的同時,經濟的調整適應能力也在不斷增強。無論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還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我們都通過改革找到了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和突破口,最終實現了危中取機、化危為機、轉危為安。今天,我們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也必將通過改革開放實現新的成就。

  依靠經濟結構優化和産業結構升級增強了新時期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彈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創新驅動,有效地推動了經濟結構的重大變革:經濟增長由原來的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轉向了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今年一季度,第二、三産業增加值佔國民生産總值的比重已經達到96%,經濟支撐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向了消費和投資共同拉動。此外,我國已從一個出口大國轉變為出口和進口並重的大國,今年1-4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9.51萬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出口5.06萬億元,佔比53.2%,進口4.45萬億元,佔比46.8%,由“一支獨大”到“雙輪驅動”的結構性變化,極大增強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彈性。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品質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按照“市場決定、政府有為”的要求,我們最終能夠釋放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移山填海的力量。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準,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投資方面,今年一季度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6.3%,增速比上年加快了0.4個百分點,進一步鞏固了企穩態勢。當前,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的補短板空間仍然較大,廣大中西部地區、邊疆地區的交通狀況還相對落後;許多地區水利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城市地下管網改造、鄉村道路硬化、垃圾污水處理、農房抗震加固、農村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仍然很大、很迫切。下一步,我們圍繞打好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著力補齊短板,還將不斷激發出更多促進投資增長的內生動力。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2018年,我國的研發投入僅次於美國,排名全球第二位,研發經費總量高達19657億元、同比增長11.6%,約佔經濟總量的2.18%,已超過歐盟的平均水準。創業創新正在推動我國由過去的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這將不斷釋放經濟發展的活力、動力、潛力,極大增強我國經濟的創新力、競爭力,有效提高應對複雜局勢的能力。

   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今年一季度,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實現了良性互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進展,長江經濟帶加快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穩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海南自貿區有序建設,空間發展格局更趨優化拓展。此外,不同地區發展水準、面臨的問題存在較大差異,而這些差異往往能創造很多發展機會。比如,當一些産業在沿海地區失去發展優勢時,在一些內陸地區仍然具有較大發展空間;再比如,當一些地區由於比較大的結構調整而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時,另一些地區則由於問題暴露和調整起步較早,結構升級可能已初見成效,進入穩定增長期,可以輸出有效的發展經驗,從而提高整體發展水準。

  二是産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産品中,220種工業産品産量居世界首位,且産業鏈條非常完備。工業化也為國家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我國擁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産業配套能力、技術成果轉化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即便有些行業受到一些外部影響,通過其他行業的加快發展,不僅能彌補、促進、支援這些行業克服困難,更能夠有效對衝其對整體經濟的影響。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週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裏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從今年前四個月已公佈的數據來看,我們進行下一步宏觀調控的迴旋餘地也比較充裕:1至4月,減稅降費後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仍增長5.3%,可見財政政策仍有較大空間;4月份CPI溫和上漲2.5%,M2同比增長8.5%,穩定的物價和預期也為貨幣政策留足了後手;1至4月,外貿進出口總值增長4.3%,4月末外匯儲備規模達30950億美元,國際收支繼續穩中提質,貿易與匯率政策同樣留有餘地,有能力保持平穩。

   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專注做好自己的事

   中國經濟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我們有能力把經濟運作穩定在合理區間。

  近年來,雖然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增多,中美經貿摩擦不斷,經濟領域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也確實面臨新的下行壓力,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但要看到,這些都是前進中的問題,是經濟結構變革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陣痛。我國發展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對這一新的內涵需要牢牢把握,我國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帶來了大量的新機遇,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我們有能力把經濟運作穩定在合理區間。

  國家統計局在一季度國民經濟運作情況發佈會上用“比較亮麗”概括了一季度的數據,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加快、投資小幅回升、消費也略有加快,有些指標回升的幅度還比較大,明顯好于預期。4月1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在談到一季度的經濟運作時,用了“總體平穩、好于預期、開局良好”12個字,這些成績的取得源自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源自宏觀調控手段的日漸成熟,更源自我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面。畢竟一個近14億人口的國家,其自身的穩定性就足以抵禦絕大多數的外部風險。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通過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新進展鞏固經濟社會穩定大局,這可以説是緊緊抓住了中國經濟發展之“綱”。實現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最重要的仍然是做好自己的事,只要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發展勢頭,需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的各項部署,對中央提出的一些重大思路、舉措進行細化,突出抓好重點工作落實,專心辦好自己的事情。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産業鏈水準,更大程度地暢通國民經濟迴圈;強化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作用,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減稅降費要儘快落實到位,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資金供給的合理充裕,根據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預調微調,金融去杠桿要更加精準,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金融支援;打好三大攻堅戰,按照既定部署確保取得重要進展,特別是要堅持底線思維、戰略思維,注重防範重大經濟風險;推動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重大成果,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抓住用好新機遇,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上下大功夫。

  回首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國民生産總值只有100多億美元,重工業幾乎是空白,輕工業也只有紡織等少數行業。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凝心聚力,國家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當前,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我們要準確認識、清晰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保持平常心和足夠的戰略定力,專注做好自己的事。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14日 11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