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際網路+教育”加出哪些信號?

2019-03-11 08:5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網際網路+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用。

  代表委員以及相關人士認為,人工智慧、大數據等資訊技術有利於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助力教育公平,建議加大應用推廣,並完善政策措施,構建既鼓勵企業創新又維護師生權益的産業發展環境。

  為教育公平助力 

  上課用的電子白板換成了觸摸屏、名師課程可“點單式”播放……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北城小學校長張淑琴向記者分享了資訊技術為當地教學帶來的變遷。“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讓很多鄉村學校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提升,城鄉教育‘鴻溝’進一步縮小。”張淑琴説。

  通過智慧互聯實現教育資源共用、利用大數據分析推動教學效率提升……從不少代表委員帶來的案例中可以發現,資訊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實現教育公平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教育公平不僅在於打破地域教學資源限制,更在於幫助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實現因材施教。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廳廳長葉仁蓀説,當前,資訊技術正逐步優化教學方式,讓精準施教成為可能。

  人工智慧應用就是其中之一。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介紹,學校高一年級應用教育智慧軟體,一個學期以來,教師在網上協助學生解決問題4949個,並針對學生不同特點設計個性化的輔導。

  “通過大數據將每個學生的知識薄弱點進行分析,準確發現問題,有效講解,極大提升了教學品質。”一起教育科技創始人劉暢説,智慧演算法和知識圖譜等還可以幫助構建智慧學習系統,使學生透過“葉子”看見“森林”。目前,一起教育科技每天産生的學習數據高達上億條。

  葉仁蓀認為,應用資訊技術已成為教師和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江西將加快人工智慧等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期待以此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讓“育”的分量更重 

  教育資訊化,並非簡單做技術的“加法”。人們期待技術帶來更多“溢出效應”,通過創新讓“育”的分量更重,推動實現從教書到育人的轉變。

  建立科學評估體系,作為提高教學品質的“尺規”。

  “可以利用資訊技術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個性化的培養。”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張志勇認為,傳統的方式只能實現定性分析,無法定量研究,引入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利用精確的數據分析,可為教育決策提供參考。

  提升自我管理意識,讓學習成為一種能力。

  葉仁蓀認為,需要構建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合作機制,開展新型教學模式理論和實踐研究,利用資訊技術開展啟髮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創新網際網路學習平臺,激發學習興趣。

  葉仁蓀説,資訊技術可以助力學生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的提高。江西將大力推動“創客”教育,加強學生課內外一體化的資訊技術知識、技能、應用能力培養。

  跑好資訊化“最後一公里” 

  發展“網際網路+教育”至關重要,圍繞於此的技術模式創新方興未艾。但隨著産業快速發展,應用快速擴大,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要將技術用好,釋放更多效益,還需營造良好的産業發展環境。

  加強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為“網際網路+教育”鋪好路。

  “資訊技術助力教育公平,是建立在鄉村學校的頻寬充足、實際使用條件有保障等基礎上的。”張志勇建議,加大財政支援力度,加快推進基礎網路建設,把資訊化“最後一公里”做好。

  加大教學內容的把關和數據安全的保障,讓師生放心使用。“一些學校有借助資訊技術推動教育創新的意願,但也擔心其存在安全隱患。”唐江澎建議,主管部門加強教學內容指導和管理,在保護師生隱私基礎上,加快推進新技術新業務監測預警,建立起保障數據安全的制度、技術、服務體系。

  做好産業的“管”與“扶”,營造鼓勵創新大環境。

  代表委員認為,既要積極發展“網際網路+教育”,也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監管對新技術新應用造成影響。以學習類App等教育資訊化應用為例,建議通過建立“黑名單”制度等方式,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注重服務,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讓更多師生享受到教育資訊化帶來的“紅利”。(記者張辛欣、賈遠琨、張展鵬)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