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每人平均GDP2萬美元 奮進新起點

2019-03-04 08:41:00
來源:新民晚報
字號

  沈月明

  兩天前上海市統計局正式發佈《2018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在公報中,人們注意到一句不同尋常的描述:“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上海市每人平均生産總值為13.50萬元”。按昨日美元中間價6.6957折算,約合20162美元。換句話説,從此上海妥妥加入了每人平均GDP 2萬美元朋友圈。而這個朋友圈,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發達經濟體。如果是一個國家,那就意味著從此走進了發達國家的行列。

  如果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可能會有更清晰的概念。

  按照世界銀行2017年的每人平均GDP排名,每人平均20000美元上下的國家有:希臘18613美元、愛沙尼亞19705美元、捷克20368美元、沙特20761美元、葡萄牙21136美元。顯然,這些國家在我們通常的認識中已經是發達經濟體,而且這些國家都是國人樂意前往的旅遊勝地。我想作為一個上海人,以後去聖托裏尼,去布拉格,內心一定可以更加淡定從容,因為你和這些美麗城市的市民創造著同等的價值。當然我們不能不提另一個數據指標,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上海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是64183元,這也已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據。

  2萬美元這個臺階,對上海來説已經殊為不易。這個成績,上海足可自豪。

  在共和國成立後的數十年裏,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城市和工業城市,每年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貢獻給了國家,用於國家建設和支援貧困地區。而真正用於城市自身發展的“再生資金”,少之又少。

  直到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上海經濟才像加滿油的飛機,開始拉升、起飛。經過近20年打拼奮鬥,到2008年,上海每人平均GDP從1988年的1364美元,站上了10000美元的標誌性臺階。而從每人平均1萬美元躍升到2萬美元,當中只用了10年。在這10年間,上海轉型發展,四個中心建設全面發力,整個城市的能級和競爭力都有了質的提升。

  但任何時候,上海都沒有停歇的理由。

  當2017年上海GDP突破3萬億元人民幣的時候,2018年北京很快跟了上來,同樣突破3萬億元。

  當今年上海每人平均GDP突破2萬美元的時候,我們發現,深圳2013年就突破了2萬美元,而且同樣在今年,深圳發佈的數字宣告2018年GDP首次超過珠三角老大哥香港,達到24221.98億元,而上海是32679億元,差距並非遙不可及。

  上海當然要提高市民的幸福感,提升第一大經濟城市市民的自豪感和獲得感。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的發展從來不僅僅為了城市自身,上海身負國家使命,是探路者、試水者、開創者。

  2萬美元的新起點上,上海不僅僅要與奮勇向前的珠三角長三角兄弟省市討教切磋,作為一個全球性城市,上海更要對標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上海近10年在世界城市排名中的各項指標都有長足進展,但上海真正躋身於卓越全球城市朋友圈的入場券是什麼?

  普華永道2018“機遇城市”報告或許可以看到些許端倪。在這份報告中,上海“區域重要城市”“宜商環境”兩個指標在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比較中位居第一。而這兩個方面,或許就是上海未來發展最大的機遇和優勢,且與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賦予上海的三項重大任務的內涵緊密契合。

  “區域重要城市”,可以理解為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主引擎。如果我們理解紐約之於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我們就會理解區域重要城市的巨大潛力。

  “宜商環境”,我們稱之為“營商環境”。這恰恰是當下上海下最大力氣去優化提升的城市核心競爭力。上海三項重大任務中的其餘兩項:增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顯然會極大提升和優化上海的投資、創業環境。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服務平臺,上海“一網通辦”已經趨於成熟,“隨申辦”App已是在上海經商、創業、生活的最佳助手。

  2009年的時候,一位網友在網上發了這樣一組數據——

  2006年每人平均GDP

  上海:7490美元

  臺灣:16111美元;

  2007年每人平均GDP

  上海:8594美元

  臺灣:16855美元;

  2008年每人平均GDP

  上海:10529美元

  臺灣:17083美元。

  10年後我看到這個帖子,如果考慮匯率因素,上海每人平均GDP已然與臺灣比肩。

  上海當然不會就此停步。既然選擇了遠方,那就只能一往無前。加油吧,上海!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