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系列述評之三

2019-01-08 11:21: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近年來,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不斷上升。2018年前3個季度,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作為支撐中國經濟內需的另一個輪子,發揮好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同樣十分重要。2018年,面對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總體放緩的形勢,各地出臺相關政策舉措,在引進重大項目、強化項目管理、引導産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給保障、出政策、抓成效。2018年前3個季度,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1.8%。消費市場的總體平穩與投資的企穩回升,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19年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之所以把“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作為2019年重要工作任務之一,一方面是因為當前外部環境複雜嚴峻,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複雜性增強,存在變數和挑戰,世界經濟2019年增速預計比2018年有所回落,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應牢牢把握住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另一方面,我國仍然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交通、水利、能源、資訊基礎設施、管網等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我國有近14億人口的市場,有7000多萬市場主體,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中高端需求快速成長。在解決依靠外需、需求外溢等問題的過程中,國內的産品和服務供給品質也將得到提升,經濟結構將進一步優化。這也正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最終目的。

  當前,我國面臨諸多有利條件,也具備諸多潛力。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首先要努力滿足最終需求。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成長,規模居世界第一,而且還在迅速增長中;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例如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在幫助居民增加收入的同時,減輕稅收負擔,有助於增強消費能力。

  需要看到的是,當前我國國內市場高品質的産品和服務供給與需求仍不匹配,不少國內消費者不惜捨近求遠,到國外購買馬桶蓋、電飯煲、奶粉、化粧品等。因此,要努力滿足最終需求,還必須不斷創新供給,努力提升産品品質,加快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遊等服務業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消費潛力釋放,從而集聚持續增長動能。同時,還要全面營造良好消費環境,引導形成合理消費預期,讓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稱心、用得舒心。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還必須繼續發揮投資關鍵作用。我國發展現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必須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

  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要精準引導要素資源向新興産業配置,推動更多産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使資金更加精準地投向亟需投資的領域,既為新興産業騰挪出市場空間和杠桿空間,又努力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要管好用好預算內投資,更好發揮積極財政政策效應,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的補短板力度。此外,要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的積極性,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注重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在鐵路、民航、油氣、電信等領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項目,使民間資本進得來、能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