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冰雪裝備企業亟待破解“成長煩惱”

2018-12-27 10:38: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高低起伏的雪道、七彩流光的旱草、風馳電掣的雪地摩托……12月23日,第三屆中國·吉林國際冰雪産業博覽會暨第二十二屆中國長春冰雪旅遊節開幕,在冰雪裝備主題展館內,參展企業帶來的眾多優質産品,不僅吸引了不少觀眾現場體驗,更是讓人們對國産冰雪裝備有了全新認知。

  “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國家目標提出後,我國冰雪裝備産業發展迅速,資本大量涌入,行業整體呈現勃勃生機。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國産冰雪裝備企業當前也面臨著許多“成長中的煩惱”,亟待各方合力破解。

  消費者對國産品牌認可度低

  “我們公司生産的雪板,從原材料到工藝再到品質,與國際品牌一模一樣,也給俄羅斯、挪威、美國等國家的一線品牌做代加工。”在推介自家展位的産品時,河南晉安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外貿經理袁曉陽語氣中充滿“品質自信”,在她身後,“冰雪設備專家與領軍者”的企業海報甚是醒目。

  相較于該公司為國外貼牌生産的雪板,這些“內銷”産品的價格可謂“相當實惠”。其中,常規産品售價1000元左右,比其代加工的國際品牌便宜約3000元;高端産品售價在4000元上下,比國際品牌便宜1萬元……

  不過,讓企業頭疼的是“消費者更認國際品牌”。消費者對國産品牌的認可度低可謂業內企業的普遍煩惱。目前,無論國內雪場使用的造雪機、壓雪車,還是民眾使用的滑雪板、滑雪靴,多為國際品牌唱主角。

  一位滑雪場工作人員説:“冰雪項目對於裝備和器材有嚴格的要求,國內這一行業起步晚,發展時間短,我們不敢貿然選擇知名度還不高的國內産品。”

  一些為國外品牌做代加工的冰雪裝備製造商認為,造成“墻內開花墻外花”局面的原因還有:與乒乓球、籃球等群眾基礎較好的運動項目相比,國人對於冰雪裝備的性能並沒有充分了解,而是青睞國外品牌,認為國外裝備更精良,而且存在一種互相攀比的消費誤區,覺得“周邊雪友都是用外國品牌,自己也不能‘掉份兒’”。

  國人消費習慣非朝夕可以改變,中國品牌欲與國外品牌“爭鋒”,必須要有自己的賣點。目前,除價格更親民外,許多企業也在著力研發、推廣更符合中國市場的産品。

  “比如,我國95%的雪場都需要人工造雪,國外造雪機多是零下5℃才能造雪,針對我國南方冬季溫度,我們研發了零下1℃就能造雪的設備。”袁曉陽對記者説。

  位於牡丹江的長城造雪機廠,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造雪機廠。該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産品造雪量大、出雪快、能耗低,已經出口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為增強國內客戶對國産品牌的信任度,該廠推行了“三年無責任質保”,即使是客戶誤操作導致設備損壞,也在保修範圍之內。

  “為提高自身産品的知名度,我們已連續兩年參加德國冬季體育品展,今年還花費30多萬元參加了東博會。”袁曉陽希望,國內購買者能對國內品牌更“友善”一些,同時希望政府對業內企業的參展費用給予更大力度補助,扶持中國企業打出品牌。

  吉林省四海為家戶外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學超對記者説:“冰雪裝備産品每年使用週期有限,為提升消費者的認知度,開拓國際市場,延長銷售時間,少不了到外埠參展宣傳,希望得到政府的補助支援,畢竟現在國內冰雪裝備産業還在起步期。”

  無規矩何以成方圓

  “冰雪裝備産品不僅要抗寒、舒適、耐用,更要安全,這個行業需要有一定的門檻,標準很重要,但我國現在還沒有自己的行業標準。”佛羅薩國際皮草工業園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雁鳴對記者説。

  張雁鳴所在的企業位於吉林遼源,有著幾十年運動鞋生産經驗,大約三四年前,該企業開始給義大利蒙特貝盧納鎮的企業代加工滑雪靴內膽。蒙特貝盧納鎮是世界著名的冰雪運動鞋類産品製造基地,全球約75%的滑雪靴、65%的冰刀鞋産自此鎮。

  “我們為國外企業貼牌代加工,執行的是北歐標準,但歐洲人的腳型比中國人薄、窄、長,中國人如果穿歐洲標準的滑雪靴,就會感覺壓腳面、夾腳。冰雪運動裝備涉及人身安全,滑雪靴若不合腳就會很麻煩,何況很多滑雪者都是初學者。”張雁鳴表示,包括生産用膠水的環保性、所採用布料的防寒性、滑雪靴的耐衝擊性等指標在內,只有建立中國自己的行業標準,才能讓企業有據可依,他説:“技術和標準是雙重的,都非常重要,有技術沒標準等於是粗製濫造。”

  不只是鞋,一家滑雪服廠家負責人對記者説:“在歐洲,滑雪服的品質標準是適應零下10℃低溫,日本是零下8℃,但我國北方冬季溫度低於零下20℃,國外標準都不適用,應該建立自己的國標。”

  “由於缺乏行業國標作為依據,當前在國內市場,客戶各有各的要求,在沒有國家標準的情況下,想通過國內檢測都沒有辦法。”袁曉陽説。

  業內企業紛紛表示,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國産冰雪裝備産業的健康發展,加快推動建立健全中國冰雪裝備技術標準體系已是當務之急。

  各自為戰,處於散打狀態

  隨著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臨近,各路資本已經蜂擁進入冰雪裝備製造領域,很多企業的共同感受是“競爭越來越激烈”。本來,通過市場競爭“大浪淘沙”無可厚非,但種種惡性競爭卻讓企業叫苦不迭,“山寨産品”更是層出不窮。

  “這些山寨産品完全沒有自己的技術,我們有一款産品今年上半年剛獲得一個國家級創新應用獎項,下半年市面上就出現了倣品,雖然我們有專利,但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追責。”提起這事,展會上一家企業負責人一臉無奈。

  除了倣造品擾亂市場秩序外,業內價格戰也是愈演愈烈,用袁曉陽的話來説:“今年以來,有2倍于去年的資本進入滑雪板生産領域,大家各自為戰處於散打狀態,一片混戰中,各家主要就是比價格,誰也沒有多少利潤,反倒是國外品牌賺了個盤滿缽滿。”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資本佈局不合理,加之沒有科學決策,此類“雨後春筍”最後很可能落得個“曇花一現”“快速死亡”的結局。

  “冰雪産業鏈很長,完全沒必要扎堆競爭。”袁曉陽説,“例如製作雪板的原材料,除了木芯和玻璃纖維,面板、底板,鋼邊條等基本都是從歐洲進口的。目前中國80%以上生産雪板的工廠,都是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如果資本能向上游原材料領域合理佈局,豈不是能和下游企業一起雙贏?”

  據了解,國內高端冰刀的鋼材基本都是從德國或瑞士進口,因為冰刀需要使用粉末冶金鋼,只有國外很少的幾家公司生産。

  “我國冰雪裝備製造産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有完整長遠的規劃。目前造雪機、壓雪車等重裝備市場飽和度較高,而冰雪輕裝備産業則多掌握在國外大牌企業手中,部分高精尖原材料國內生産不足甚至生産不了……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産業發展形勢,及時加強投資方向的引導,避免資源損失,給行業發展埋下隱患。”張雁鳴説。

  採訪中,很多企業呼籲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組建相關的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避免打價格戰,擺脫扎堆在某些産品領域的競爭泥潭,通過合理佈局,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記者 彭冰)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