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交會20年 引領中國高新技術産業騰飛

2018-11-15 09:3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高交會20年 引領中國高新技術産業騰飛

  第二十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高交會”)11月14日在深圳開幕,本屆高交會以“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吸引了4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3356家展商參展,展出1000多項新産品、新技術。

  今天是有著“中國科技第一展”美譽的高交會20歲的“生日”。為了“慶生”,本屆高交會組委會特意佈置了一條時光長廊,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帶領觀眾回顧過去20年高交會乃至中國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歷程。

  漫步時光長廊,不難發現,許多已深深嵌入我們生活各個角落的高科技成果,如智慧手機、家用機器人、可穿戴設備、雲計算等,都是在高交會上嶄露頭角、進而大規模推廣應用的。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如騰訊、比亞迪、大族鐳射等也是從高交會的舞臺起步,從草根成長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巨無霸”。

  創辦于1999年的高交會,是深圳乃至中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事件。上世紀90年代,靠“三來一補”起家的深圳經濟特區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這一年,深圳決定停辦一年一屆的荔枝節,改辦承載著深圳産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使命的高交會,為深圳、也為中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在1999年的第一屆高交會上,從深圳大學畢業不久的馬化騰拿著改了6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跑遍了各個展館,推銷他的QQ和騰訊。最終,他得到了IDG和盈科數位的重視,拿到了騰訊公司發展史上第一筆22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我們參加了第一屆高交會,才有這樣一個機會接觸到資本市場,能夠第一次融資,這讓騰訊有了騰飛的基礎。”後來,馬化騰這樣回憶騰訊和高交會的關係。

  不止騰訊,包括朗科、比亞迪、金蝶、大族鐳射、三諾、邁瑞、奧比中光等一大批國內知名科技企業,最初都是在高交會上獲得項目或風投、産業資金的支援。“86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的上百個項目,包括轉基因抗蟲棉、地效飛行器等,也是從高交會起步,順利走上了産業化之路。

  2014年,時任科技部部長萬鋼在當年高交會開幕式致辭時評價稱,高交會已成為中國高新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展會,成為備受矚目的“中國科技第一展”,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個展會與一座城市共同成長。漫步時光長廊,可以清晰地捕捉到深圳從“三來一補”向全球“創新之都”的轉型路徑。

  從第一屆高交會起步,深圳在國內較早實施了創新驅動戰略並步入産業轉型軌道,高新技術産業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增長點和第一大支柱産業,先後培育出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一大批世界級高新技術企業,在4G及5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石墨烯太赫茲晶片、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的創新能力已處於世界前沿。

  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1.123萬家。今年上半年,深圳高新技術産業實現産值10185.39億元,同比增長11.62%;實現增加值3408.62億元,同比增長12.7%。

  隨著一大批高等院校、諾貝爾獎實驗室落戶及英特爾、蘋果等企業在深圳組建研發中心,深圳正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基礎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2017年,深圳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60258件,同比增長22.60%;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8926件,同比增長7.13%;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0457件,同比增長4.12%;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6917件。

  漫步時光長廊,走過20年的高交會如一盞航標燈,引領著深圳乃至全國高新技術産業快步發展。高交會已成為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術成果交易平臺,承擔著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創新産品對外開放的重要使命,也是外界把脈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行業風向標”“技術風向標”“創新風向標”。

  本屆高交會上,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注意到,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帶來的首臺國産質子治療示範裝置、百度公司在人工智慧技術領域的大數據引擎、奇點汽車的智慧電動汽車、柔宇公司的柔宇智慧手寫本、北京寒武紀的智慧處理卡和智慧晶片、深鑒科技的人臉檢測識別模組、星行科技的全球首款搭載國産鐳射雷達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韓國維珍公司的全球首款人眼識別正品認證解決方案等一大批引領未來生活方式的新技術、新産品、新項目亮相。

  在新聞發佈會上,本屆高交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頗有感觸地説:“高交會20年是我們這一代人領略資訊社會來臨的一個過程。高新技術伴隨著科技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給我們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産力。”他表示,針對未來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新挑戰,高交會將繼續扮演“創新風向標”的角色,突出創新驅動,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為建設科技強國、品質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本報深圳11月14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武欣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