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重陽節多點文化味兒
金秋九月爽,九九話重陽。時光飛逝,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將到來。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節”,形成于戰國時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成為中國傳統節日。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一天,人們會通過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來慶祝重陽。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9年砥礪奮進,在一窮二白、滿目瘡痍的爛攤子上,中國人民已經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慶祝重陽節,更應多點文化味兒。
慶祝重陽節,讓孝愛文化代代傳承。“百善孝為先!”孝同和諧相伴與愛心同行,重陽本來就有敬老、惜老的意思。尊敬長輩孝順父母,一直也都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美德。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也推動著重陽節成為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重陽節之際,傳遞孝愛文化、弘揚傳統美德應成社會共鳴。
慶祝重陽節,讓家國文化盡情流淌。無國無以為家,無家不能成國。重陽節被定義為老人節,就是為了重構和諧幸福的家文化,形成小家帶大家的良好社會氛圍。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生活徹底告別了“票證時代”,走過了“溫飽階段”,迎來了“全面小康”。在慶祝重陽節之時,在民族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光明前景之際,13億多人民群眾更應讓家國文化在神州大地盡情流淌。
慶祝重陽節,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傳統文化呈異彩,重陽佳節味道濃。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歷經5000多年而不衰,在於我們沒有拋棄傳統,沒有割斷精神命脈。重陽節就包含著文明、和諧、友善等文化內涵,其植根在人們內心深處,涵養著13億多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慶祝重陽節,就應通過多種形式讓人民群眾重新感受到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傳統文化,涵養文化自信。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69年開拓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了新時代,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而今行走在築夢中國偉大征程中,13億多中華兒女更應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在續寫中華民族輝煌成就的同時,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更好的中國方案。
(中國吉林網特約專家評論員 彪曉紅 長安大學黨委副書記,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