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乘“一帶一路”東風 中國企業鋪開“出海”新畫卷

2017年05月12日 08:25:51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2日訊(記者 劉瀟瀟) “一帶一路”倡議是世界的機遇,也是中國企業的機遇。自2001年中國正式提出“走出去”戰略以來,“出海”方式不斷跨越升級,而“一帶一路”倡議更為中企“走出去”指明瞭重要方向,描繪出了一幅壯麗的全球化藍圖。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的三年間,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不斷升溫,成為海外投資的新亮點。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初,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加速,有更多中國企業掀起新一輪“出海”潮,在全球開拓更加適宜、更有潛力的市場,推動國際産能合作,與沿線國家實現互利共贏。

  “出海”之路上唱響“中國標準”

  在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産品品質、合同履約能力、創新能力、服務品質等方面是競爭制勝的基礎。“一帶一路”上經濟貿易的交流和繁榮,離不開各個國家和地區對於“出海”企業産品品質的認同。

  作為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提供合格的産品更是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自上世紀60年代援建巴基斯坦喀喇崑崙公路以來,中國交建集團始終將優質高效幹好工程項目作為立足巴基斯坦市場的根本,為改善巴基斯坦交通基礎設施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中巴友誼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中國交建承攬的近百項工程都優質安全地如期完成。喀喇崑崙公路以其海拔高、空氣洗、地質破碎、災難頻發,因而被稱為 “世界第八大奇跡”。在1966年至1978年間,中巴雙方共有約700人為建設公路獻出了生命。直至今日,巴基斯坦人民仍在傳頌中國人用生命作為擔當、鑄就品質工程的故事。

  在沿線國家標準不一的客觀背景下,如何整合和輸出優秀的品質管理和産品標準,是中國乳企參與“一帶一路”中需要面臨的挑戰。

  對此,伊利集團與瑞士通用公證行、英國勞氏和英國天祥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打造全球一流的品質管理體系,並廣泛收集參照國內外産品和原料標準,結合國家有關部門和伊利自身對成品品質的高標準要求,對原料品質設定了嚴格標準。外國供應商拿到後標準後直言,“你們對原料品質要求的嚴格程度,史無前例!”

  合作互惠共贏 “獨奏”變“合唱”

  在“揚帆出海”時,很多中國企業不僅謀求自身長足發展,也通過合作的方式與當地共同成長,實現“同頻共振”。

  在回顧公司在馬來西亞的國際化進程相關實踐時,中車株機公司董事長周清和認為,“合作、互惠、共贏才是受人尊敬的關鍵。”

  基於這個理念,近年來,中車株機提出了“五本”理念,即在目標市場實施本地化製造、本地化採購、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務、本地化行銷,並在實踐中加以完善。在馬來西亞,當地85%以上的軌道交通裝備訂單均由中車株機負責生産,一方面滿足當地人就業,另一方面發展當地幾乎空白的軌道交通裝備産業鏈。

  在和馬來西亞開展合作的八年曆程中,雙方在十個項目上取得了豐碩成果。中車株機在馬設立了兩家子公司和一家合資公司,員工本地化率超過80%。這為馬來西亞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為中車株機“走出去”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實現了共同進步、合作共贏。

  為了抓住“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中國國機集團提出了“海外再造新國機”的企業發展目標,將沿線國家作為海外業務拓展的重點。目前,國機集團在沿線48個國家投資了773個項目,總金額超過700億美元,促進了所在國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極大改善了民生,促進了當地的就業。

  2014年9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斯里蘭卡總統馬欣達.拉賈帕克薩共同見證下,由國機集團建設的普特拉姆燃煤電站全面投入使用。電站投運後,斯里蘭卡電價下調25%,使千家萬戶受益,有力保障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此外,在白俄羅斯建設別列佐夫400MW聯合迴圈電站項目建設期間,國機集團在設計、地勘、財會、稅務、交通運輸、供貨、土建和安裝等各項工作中,為當地人員提供了數百個就業崗位,累積當地分包金額達數千萬美元。

  打造産業平臺 助力中企“走出去”

  作為浙江省乃至全國較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華立集團憑藉多年在海外的探索和實踐,在中企“出海”模式上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具體産業特點的多種模式,包括直接對外貿易、對外投資、深耕重點國家等。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企走出國門,華立集團利用自身經驗,實現了從“走出去”的探索者、踐行者到推動者的華麗轉身,助力中企“抱團出海”。

  在距離泰國首都曼谷市區114公里的地方,華立建設起了“泰中羅勇工業園”。這是泰國唯一被中國政府批准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裏面有近90家中國的國有、民營製造企業,生産經營範圍包括汽摩配、機械、電子電氣、建材五金等,帶動中國對泰國投資超25億美元,解決當地就業2萬餘人,成為中國傳統優勢産業在泰國的産業集群中心與製造出口基地。

  近年,泰中羅勇工業園日益成為中國企業間資訊分享、解決問題的重要平臺。在工業園的引導下,中國企業的汽摩配産業鏈、金剛石工具産業鏈、光伏産業鏈也日趨完善。為此,工業園多次獲讚“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優秀平臺”。

  在以製造業為主的“一帶一路”建設下,成熟的海外中國企業園區成為中企“走出去”的必然需求。未來五到十年,華立集團還將複製優化泰中羅勇工業園模式,幫助不同需求的中國企業提供更為廣闊的海外産業轉移平臺。

  民心相交織出“友誼之網”

  對中國企業而言,“走出去”並非單純的産品賣出去、工廠建起來,也並非簡單的兼併收購,而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習近平主席指出,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加強人文交流,不斷增進人民感情。國家關係發展,説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因此,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也是“一帶一路”能否真正取得成功的根本落腳點。

  “很多企業認為走出國門,最大的障礙首先是溝通交流上帶來的困難。但如果融入當地的生活,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做到民心相通,那麼語言未必會成為障礙。”中泰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道強表示,中泰集團在海外一直推廣“推墻搭橋”的理念,和當地進行文化融合。

  在這樣的理念下,中泰新絲路塔吉克農業紡織産業園的項目成為了中塔友誼示範基地。塔國員工在産業園上班,每月的收入達到了金融機構的收入水準,還獲得了來中國江蘇無錫培訓棉紡工藝的機會;中國籍的員工用自身行動贏得了本地人的認可,樹立起了企業在當地的公信力,更有中國員工被當地人邀請參加婚禮和私人活動。雙方“你來我往”,在紡織産業園裏編織出了一張中塔友誼之網。

  秉持著“為社會做點事、為他人做點事”的企業文化理念,海航在“一帶一路”國際對外交流合作中,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在公益慈善中投入上百億元,先後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持續開展Change for Good零聚愛心項目、與世界糧食計劃署合作“迦納學校營養餐計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開展“亞非洲地區女童與婦女教育項目”等,用實際行動反哺著社會。

  還有很多像中泰和海航這樣的中國企業,通過和投資地民眾的民心相通、文化相融,在走出國門的同時促進了中外的經濟、文化發展的人文交流格局,不斷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共用人文交流合作成果,在感受不同文明魅力中增進了解、收穫友誼。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京舉辦,這是今年我國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更意味著“一帶一路”建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中國企業將借助這一國際合作的有益平臺,放眼全球,鋪開“出海”新畫卷。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